上个月,云集全球高科技的杭州·云栖大会刚刚落幕;10月11日,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启动仪式又在云栖小镇举行。
短短几年间,云栖小镇见证着一个个被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深刻影响的“新杭州故事”:传统产业携手数字经济,催生“新制造”;移动支付、移动办事日益便捷,给民众生活带来新变化;当绿色成为发展主题词,便有了城市乡村共美、市民农民共享幸福的“新风景”。
回望本世纪之初的杭州,纵有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发展的脚步并不从容:自然禀赋受限、转型升级艰难、环境容量不足……“先天的不足”和“成长的烦恼”倒逼杭州不断思考变革。
应该优先发展什么?现在受制于什么?如何突破瓶颈?如何抢占制高点?
杭州厘清思路: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数字经济为主线,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协同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杭州成为创新创业的“天堂”、和谐发展的“美丽样本”。
以创新驱动发展
对杭州许多企业来说,从“一片云”上能清晰看到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核心引擎”的澎湃动力。
“做了几十年轮胎,如今通过数字技术让沉默的生产数据‘开口说话’,我们找到了一个‘金矿’。”国内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中策橡胶与阿里云合作,企业“上云”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的优势正在显现。中策橡胶副总经理张利民说,像橡胶密炼这个核心生产环节,以往能耗高、次品率高;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找到不同胶种最优化配置的制造参数,现在产品平均合格率提高了3%至5%。
像疫苗等医药产品,冷链运输时温度要严格控制在2至8摄氏度内。杭州路格科技有限公司把移动物联网技术用于冷链监测,在“云上”全程实时监控,每5分钟测一次温度,一旦发现温度异常,云平台马上发出报警信号,温度监测精度能达到0.2摄氏度以内。
目前,像这样的“上云”企业,在杭州已有7.4万多家。通过这“一片云”,推动转型升级及降成本、增效益。
从本世纪初提出“天堂硅谷”战略,大力发展信息软件、网络设备、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到2014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信息经济“一号工程”,杭州一直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道路。
在研究者看来,杭州数字经济发展的亮点和优势在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非厚此薄彼、此消彼长,而是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并进齐飞、良性互动。
杭州不光有电子商务、云计算、数字安防等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产业集群,有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站上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高地;还有嫁接了数字经济的传统产业,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ET工业大脑”,从数字化车间到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之路越走越宽。
位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奥电梯,让传统电梯制造行业不再“传统”:智能电梯有“聪明的脑袋”,通过人工智能自动识别乘客身份,送达想去的楼层;有“智慧的眼睛”,通过监控人流拥挤程度,提高运行效率,分析安全隐患。不久前,西奥电梯还与阿里云合作,将共同打造“会思考、有温度”的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电梯。
数字经济助推经济增长、产业转型。2017年杭州市数字经济实现主营收入8936亿元,增长28.6%;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3216亿元,已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长,占GDP比重达25.6%。
用技术惠及民生
对不少杭州市民来说,一个看不见的“城市数据大脑”,带来看得见的“治堵”成效,正折射出“智慧城市”惠及民生的巨大能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从没通过数据被连接过。”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曾举这个例子,说明交通管理乃至城市治理中的痛点。
从“治堵”入手,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数据大脑”试点。2017年7月上线运行的“城市数据大脑”,现在已升级到更智能的2.0版,管理范围覆盖杭州各城区共420平方公里的区域,相当于65个西湖大小;接入4500路监控视频,优化1300个红绿灯路口,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实时指挥200多名交警。
每天早晚高峰,位于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城市数据大脑”平台都快速运转,分析研判路面情况,遥控调整红绿灯时长,还会发手机短信,把拥堵信息反馈给市民,及时疏导交通。像堵车严重的中河—上塘高架道路,平均延误时长减少了15.3%。
在杭州,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撬动了民生难点、痛点的破解,优化公共治理、公共服务,实现技术为民、技术惠民。
现在,杭州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80%以上餐饮门店,以及98%的出租车、5000多辆公交车,都支持移动支付。杭州的移动支付普及率、服务覆盖率全国领先,“无现金城市”“移动支付之城”名副其实。
“智慧医疗”已覆盖在杭的各级医疗机构203家,市县两级平台互联,健康档案可以共享调阅,近年来,近7000万人次在杭州市属医院看病时间平均缩短两小时以上。
以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杭州把涉及59个部门的368.32亿条数据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打造“移动办事之城”。如今,市民“刷脸”就能查纳税、“滴”一下身份证就能自动填好办事表单,一台一体机就能办好营业执照,都已不是新鲜事。凭身份证可以“一证通”办理的事项,已有296项;可以24小时办理的“杭州办事”手机APP,成了“不下班的办事大厅”。
让绿色释放红利
以绿色、低碳、共享为特点的数字经济,如何让农村城市共富共美、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改革红利?农村电商这“一张网”带来的巨大变化很有说服力。
今年9月中旬临安山核桃“开杆”采收以来,昌化镇白牛村25岁的电商经营户汪超一直忙碌不停,最多一天发上万件快递,网店销量比往年增加约20%。这个藏在大山里的不起眼小村,去年电商销售额做到了3.5亿多元。这几年,陆续吸引30多位年轻人回乡创业。
“每10颗山核桃,有6颗半从网上卖出去”,农村电商带动临安总产值200多亿元的山核桃产业链。当地山核桃干籽收购价也因电商市场红火而水涨船高,实打实地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仅村民口袋鼓了,村落环境也更绿、更美。
要打开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一条新路,数字经济所代表的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正是一把“金钥匙”。
以数字经济驱动发展变革,杭州人引以为傲的,不仅有亮眼的经济指标,更有绿色发展所释放的生态红利:去年,杭州市区空气优良天数有271天,比上年多了11天;PM2.5达标天数有323天,比上年多了17天;智慧治水让“清流复来”,临安、建德、桐庐、淳安基本实现“全域可游泳”;美丽城乡“全域景区化”,去年仅乡村旅游就接待5650多万人次。
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所言,“数字”之于杭州,既是一个个不懈追求、不断续写的创新故事,也是一段段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传奇;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源泉。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