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还举办了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左上图)、金爵论坛(右图)等活动。姜天骄摄
(左下图)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姜文(左一)和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右二)共同为“谢晋经典电影回顾展”揭幕。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闪耀。每年此时,海内外电影人都会如约而至,共同见证这场视觉盛宴和观影热潮。过去的一年,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面临的共同选择。在中国拥有了全球坐二望一的电影票房规模之后,如何生产更多高品质电影来满足人们的期待,是今年上海电影节上讨论最多的话题。
优质内容是不变追求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创造了200亿人民币的票房佳绩,这也是世界上在单一国家市场季度票房最高纪录。中国被认为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电影市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中国观众太爱电影了,即便有40个频道播免费电视剧的情况下,中国观众仍能够对电影表现出极大兴趣。
尽管电影市场表现出旺盛的活力,但是回顾过去一年,真正能走进观众内心的影片与庞大的电影市场相比仍然是凤毛麟角。在本届电影节金爵论坛上,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影票房量级不断突破,但优质作品供应严重不足,缺乏能胜任行业标杆的优质内容。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上一届金爵论坛上,嘉宾的话题还在围绕互联网和IP对票房的贡献率,而今年的话题则又回归到内容制造能力上。不止一家电影企业的老总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内容仍然是电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就直言不讳地说:“我曾经给光线制订过很多目标,成为最高票房公司、产业链最完整的公司、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等等。在做了12年电影之后,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了,我现在只想成为中国最好的头部内容生产公司。”
王长田的话引起业界广泛共鸣。中国电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影片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进口片的强势冲击,对国产电影而言唯有生产优质内容才是应对挑战的杀手锏。
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樊路远表示,优质内容要依托专业导演,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在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阿里影业一直有培养年轻导演计划,每年拿出很多资金用于培养年轻导演。
工业化是必由之路
在本届电影节上,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把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影拍摄的重点影片做了视频展示。看到这些经久不衰的画面,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仲伦感慨地说:“优秀的代表作能够让人看到一家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的强大潜力,所以我们今后还是会把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作为企业立身之本。”
在任仲伦眼中,中国不缺好的故事,缺少的是将好故事转换成电影的能力。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是我国电影产业整体上还处于手工作坊的初级阶段。任仲伦认为,在一部电影中,起核心作用的应该是整个工业流程,而不是某个制片人或导演。
一个好故事加上一个好导演也许可以成就一部好电影,但是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绝对不能仅靠几个爆款。在本届电影节金爵论坛上,“中国电影的生产力不足,需要完成作坊式生产到工业化的转变”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尹鸿教授认为,电影工业化就是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即建成一条运转平稳的流水线,带动影片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升。
尹鸿说,中国电影行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优势,深度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相互融合,形成更加互联网化、更加智能化、更加全媒体化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完成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才能使得电影版权价值最大化,实现对经济社会文化带动作用的最大化。
全球共享是最终目标
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仅从票房表现来看,去年的《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都有优秀表现,但是如果拿到国际电影节这个平台上,很多中国电影还是缺少了共享价值。
中国国产电影海外和其他版权销售收入仅仅是美国电影的10%。更重要的是,中国影片的市场主要局限在国内,更准确地说是在内地。因为表达方式的本土化和局限性,中国电影难以进入全球主流电影发行放映渠道,在全球市场上没有形成真正可持续的影响力,这与电影成为全球性文化产品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尹鸿认为,中国电影缺乏将中国故事“全球化”的能力和信心。中国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国情的复杂性,必然会催生一大批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电影,但是中国还需要生产出更多具有全球共享价值的电影产品,才能真正成为世界性电影强国。在这方面,无论是文化观念还是制度设计,无论是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融合力,中国电影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还有艰辛的道路要走。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个舞台正在不断提醒我们,仍然需要用世界眼光看中国,用世界眼光看世界。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做到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甚至融汇于世界之中。(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