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深圳5月14日讯(记者魏金金刘园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蕴含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也是民族文脉的精华。作为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一大主角,众多独具特色、饱含中华文化精髓的“非遗”亮相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鸟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约7500平方米,主要是民间美术技艺类、手工瓷器技艺类、刺绣类、雕刻与编织类和海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能够进入这个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须满足“产业化程度高”和“文化内涵深”等标准。
甘孜非遗展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汕尾非遗展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水旺作品唐三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园香/摄
此外,在“一带一路·国际馆”、综合馆等也有非遗文化精品亮相。一位非遗传承人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使用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博会等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使非遗“活”在当下,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扒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