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注册企业24829家,注册资本3626.1亿元,企业办事“秒通关”“零等待”……自去年4月1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以来,一系列自贸区改革成果正在辽沈大地显现。
辽宁省自贸办专职副主任王恩滨介绍说,一年来,辽宁自贸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试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并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年来,辽宁专门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管委会第一批省级行政职权133项,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并在3个片区都建立权责清单制度、行政审批管理目录制度,成立综合服务大厅,推行“一口受理”。辽宁自贸区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项目、企业设立及变更实行备案制。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开通了自贸专区板块,货物申报、船舶申报、舱单申报等功能已上线运行。
此外,大连海关、沈阳海关等监管部门积极推进“三互”大通关建设,优化货物国内流转及加工贸易审批。如英特尔公司通关时效提高了20%,二期项目从宣布启动到合格产品认证仅用时8个月,创下该企业全球范围内投产新项目的最快纪录。
这样的高效率,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入驻。截至2017年底,辽宁省自贸试验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家,合同外资3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95.9万美元。
在金融领域,辽宁出台金融支持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以及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备案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并鼓励3个片区自主开展区域特色开放创新,支持沈阳建设“金融岛”、大连建设全国首创“自贸金融在线服务平台”、营口申报国家级物流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为深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辽宁自贸区积极推进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中国—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大优势产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2017年,辽宁中欧班列开行1123列,实现货运量9.1万标箱。仅营口自贸片区就开通中欧班列12条,成为开通中欧班列最密集的港口之一。作为大连自贸片区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大连港相继落地30项政策,大力推进港口保税和国际中转等相关业务,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多方面突破,港口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中,辽宁自贸区找准自身定位,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扩大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营口港海铁联运和沈阳跨境铁路通道建设、多式联运体系在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得到完善。目前,已有80余家东北亚地区外资企业入驻辽宁自贸区,合同外资额2.6亿美元。
王恩滨表示,接下来辽宁将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证照分离”,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给予片区最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在投资领域改革方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的有效路径,做好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和风险测试。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到今年底,确保辽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技术标准和应用范围总体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版要求,以贸易便利化增添对外开放的新动能。在金融创新改革方面,推进金融、类金融企业入驻,提高自贸试验区金融活跃度。加速推进沈阳“金融岛”建设,落实中央和省政府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着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推进企业报告公示和社会参与社会监管等。
辽宁还将在自贸试验区打造辽宁营商环境“样板”。对标国内国际先进的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争取形成一批营商环境的创新成果,加快向全省复制推广。(经济日报记者张允强苏大鹏)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