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戏曲学院王九成
当今书坛画坛,涌现了一批“表演艺术家”,各个名头如雷贯耳,什么著名主持人、什么著名笑星、什么著名表演艺术家、什么著名企业家等等,层出不穷,俨然进入了全民书画时代。于是丑书、丑画充斥艺坛,再加之这些腕儿们具备炒作的实力,在拍卖会上一幅作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令书画家无语,让书画爱好者茫然。
名人自觉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特别是书画素养,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应该提倡。但中国画、中国书法属于国粹,绝不是心血来潮时一蹴而就的,正如书画大师齐白石曾讲:“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艺术是神圣的。任何艺术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技法,如戏曲有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其中每一样又有严格的要求与训练。而中国画更是源远流长,从象形文字始,到战国帛画已具线条特色;从东晋顾恺之如“春蚕吐丝”的人物画,到隋朝展子虞开创的山水画,再到五代徐熙和黄荃的花鸟画,题材辈出。中国画的笔墨独具特色,笔讲究“骨法用笔”,分中锋、侧锋、逆锋。墨分五色,为焦、浓、重、淡、清。技法方面,中国画讲究皴、擦、点、染,仅皴法就有矾头皴、披麻皴、解索皴、卷云皴等三十余种。线条则是中国画的另一大特色,是塑造人物和形体的基础,特别是人物画,讲究“十八描”,如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铁线描、竹叶描等等。中国画专业的大学生要经过多年的学习、临摹、写生,最后才到创作。而这些跨界的腕们,恐怕很少有人下过如此功夫吧?
再说书法,从在陶器上划纹记事,到甲骨文字成熟,再到铭文、小篆、汉隶、魏晋的行楷、唐代怀素、张旭的草书,这是一个大朴不雕到渐见藻饰的过程。书法讲究身法、手法、笔法、字法、章法、心法、学法等。中国书法不是仅仅写字,而是通过线条表现对这个字的理解,以及通过线条反映对世界的构成。学习书法必须经过的一道关就是临帖。一般我们会从楷书或隶书入手,仅楷书的帖就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四大家之分。所以书法家只要一落笔,就会知道他临过什么帖,字源何家。而那些丑书腕们,可能上来就是写行草,作品“龙飞凤舞”,多是无根之作。几笔尚可唬人,字稍一多,就神散形也散了!
中国画方面,这些跨界艺术家们喜欢画的多为写意画,写意画要求作品要有意境,要有诗意。意境是文化的展现,是作者那几笔让人产生的联想。因此作者的文化越深厚,作品的意境越深远,越会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当下一些跨界艺术家本来就没什么可表达的,没什么可抒发的。如此,观众读者当然也就没什么可品的了!
同时,中国画的意境往往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讲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雾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虚实结合,重视虚的表现力,这是中国古典艺术审美创造的重要手法。中国画的意境产生还体现在多用简约之法,笔法简,物象简,但这里的简,要简而不空。因此中国画家在构思构图时会计白当黑,无画处产生妙境。八大山人是杰出代表,他那画中一只鸟、一条鱼,给你无限的遐想,把你带进作者的悠悠哀思……可惜的是,我们的不少跨界艺术家们以为那寥寥几笔就是中国画,错误传达传播了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让本来神圣的艺术庸俗化了!
艺术的神圣性体现在追求美、创造美、展现美。什么是美,尽管哲学上争论不休,但美的事物、美的文化、美的艺术,总是应该让人悦目悦耳悦心吧!中国人对美有特殊的认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这里讲的美,指的是一种好的味道。所以中国美学有人称为“味美学”,因此中国的艺术的美要有味,这种味,首先是一种品位。这就要求艺术作品的内容健康,思想向上,传播出来的是正能量,亦即“美与善同意”。这样的作品才能意味深长,这样的作品才禁得住观众读者品。但是当下这些所谓的跨界艺术家们,可能真的没有好好研究所跨界的这门艺术美在何处。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艺术创作需要专心,需要静心。人可以玩一些自己喜欢的,但万万不可把本来业余的吹呼成艺术大师。玷污了别人的艺术,荒废了自己的专业,不值!(王九成)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