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甘肃的文化事业大有作为 借力“一带一路”挖掘敦煌价值   

时间:2018-01-22 12:17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中国兰州网 点击: 载入中...
  王旭东:甘肃的文化事业大有作为 借力“一带一路”挖掘敦煌价值
  
  
        敦煌浓缩着古代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尤其是敦煌莫高窟,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工作,特别是80年代以来,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石窟保护、敦煌文献研究、敦煌文化弘扬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12月1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暨我为新甘肃打call甘肃省网络媒体大型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敦煌研究院,对话党的十九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
  
  记者:党的十九大结束之后,党代表们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向基层的党员、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这样的宣讲,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党员、干部、群众的心里落地生根。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党的十九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同志。王院长,党的十九大结束之后,您给我们甘肃基层的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了一场场的宣讲,目前已经宣讲了十四场了,在您的每场宣讲中,您讲的最多的就是“文化自信”,您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甘肃如何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王旭东:很荣幸能够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基层代表参加了党的十九大,现场聆听了十九大报告。回来以后,第一场报告就是给甘肃省直文博系统作的。回到敦煌后,在敦煌研究院以及敦煌市和扶贫的联系点分别做了报告。还有甘肃文化馆,武警甘肃总队,天水师院等等这些单位我都去了。说实在的,作为文化界的代表,一方面要关注我们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新的征程,还有我们新的作为。但更多的是关注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
  
  王旭东:作为甘肃来讲,我们甘肃是一个文化遗产大省,历史上甘肃经历了中西文化交流。在甘肃这片大地上,保留了非常多的可以见证这样一种不同文化交流的文化遗产,比如说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等这些石窟遗产,还有像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阳关、汉长城等等这些古城遗址。我们通过这些遗产,可以看到它们背后的一些人文精神,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那种开放,包容。也看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怎么和我们中华文化逐渐的交融,实际上最后是中国化的。比如说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经过中亚,到西域,经过河西走廊,实际上就是经过甘肃这片土地向中原传播,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很多的遗产都见证过这样的过程。所以说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历史来看到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化,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依然在继承我们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还不断的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来做出我们的贡献。
  
  王旭东:任何一个时代,文化一定要开放,一定要包容,这样才能自信,越开放越自信,越自信越开放,这样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所以甘肃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最关键的是怎样去挖掘出来,要让大家看到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价值,这样才能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包括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希望甘肃这座文物大省、文化遗产大省,一定要有一大批的专家学者在挖掘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起来,把它转化成今天的这种文化形态。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型的发展,创造型的转化,甘肃的文化事业大有作为。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敦煌的文化,在世界关注敦煌的时候,我们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更好地发挥敦煌的价值?
  
  王旭东:说到“一带一路”这个倡议,我们的倡议是希望沿线国家一起来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共同的发展。这里面提到了“五通”,这“五通”里最关键的“一通”我觉得是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如果没有民心想通,另外“四通”是不可持久的。所以民心相通主要的方式方法就是人文交流,要挖掘我们曾经在丝绸之路上是怎么透过贸易往来,通过文化的交流,科技的交流然后逐渐把中原文明和其它的文明交汇,使得当时的人们在这条路上有贸易的往来,有文化的往来,今天我们能否透过这些历史的遗产来看到当今如何民心相通。而敦煌的文化遗产恰恰就是一个国际化的结晶,因为它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汉武帝在敦煌设立了阳关玉门关敦煌郡,使得我们中原文化在这里沉寂了几百年。
  
  王旭东:敦煌做好了和外来文化交流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有碰撞,也有冲突,但是最多的还是包容。敦煌莫高窟的创建,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因为信仰在同一个地方开凿洞窟,我们从藏经洞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宗教也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相互共存,这为今天“一带一路”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因为莫高窟国际化的共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但有共同的语境,这样大家就会有共同的关注,共同的研究然后进行交流。所以敦煌研究院一定要成为敦煌学最具活力的研究机构。这个活力如何体现,就是要欢迎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我们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一起对这份遗产进行挖掘。要把敦煌放在整个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研究,看看什么样的文化交流能够让莫高窟持续一千年的创建。
  
  王旭东:我们的学者也应该走出去,外边的学者走进来,这样的交流一定是有活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敦煌的价值会不断的挖掘。价值挖掘的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就会发现敦煌遗产的珍贵,投入的人力物力就会更加的充足。希望敦煌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平台,大家通过敦煌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地进行交流,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吸引来自各方的学者进行文化的对话,使得文化的多样性能够深入人心,这是敦煌研究院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新的作为。
  
  记者:在刚才的采访中我们听到了敦煌已经展现出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开放包容的同时,您也提到了一个词就是保护,那么今后我们将如何更好的保护敦煌呢。
  
  王旭东:莫高窟的保护最开始经历了几十年抢救型的保护,通过抢救型的保护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科学性保护,科学的保护体现在国际国内的合作、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保护理念和对敦煌进行保护技术和管理方式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敦煌保护进入了预防型保护的阶段,当然,这个阶段还是会有抢救型保护,所以保护是第一位的,是基础。预防型保护首先就是要检测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可能产生的破坏,提前切断破坏的途径,然后加大日常的检测,日常的保养维护,我们希望提前预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让文物能够延年益寿。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夏春涛:新时代是历史学可以也必须大有作为的时代
  • 【全国两会地方谈】希望的田野,大有可为更要大有作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