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意义重大深远,意味着中央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是长期的,不会变,不动摇。
多位专家日前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表示,十九大报告为“一国两制”的实践和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规划了愿景,指明了方向。报告提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合作将为港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港澳和内地的合作提供新的平台,也为港澳发挥优势、创造新优势提供新的机遇。
稳定基石“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一国两制’的实践和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规划了愿景,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细化了举措。”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十九大报告把“一国两制”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将“一国两制”列为新时代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对此,郭万达认为,“一国两制”是确保港澳繁荣稳定的基石。它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郭万达认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全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同胞在内共同努力奋斗。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优势。香港是国际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澳门是世界著名旅游休闲中心,是服务于中葡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港澳在国家发展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指出,十九大报告将“一国两制”和港澳发展放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脉络中加以定位,有助于港澳更好地着眼发挥自身优势,加速与内地互利合作,通过参与和助益区域经济发展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而推动港澳经济转型升级,为解决好社会内部问题找到出路。
尊重差异长期繁荣稳定应把握好“四个结合”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并指出,20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当前“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欣新看来,这充分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准确分析当前国情的基础上,关于如何在香港全面准确实施“一国两制”的基本思路。
他说,我国正处于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治理港澳必须实行“一国两制”的长期性。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和内在逻辑关系。“一国两制”是“高度自治”的基础,“一国”又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的实践表明,‘一国两制’为香港、澳门实现与内地的协同转型继而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面向未来,‘一国两制’也必将为港澳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马莉莉说。
郭万达认为,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实现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就要把握好“四个结合”:要把坚持“一国”之本和发挥“两制”之力有机结合;把维护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香港、港澳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把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把聚焦发展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机结合。
命运与共港澳融入发展大局共享祖国荣光
港澳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祖国好,港澳好;港澳好,祖国更好。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田飞龙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对港澳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是比较理性和务实的。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合作,还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切实思考港澳经济转型和整个社会的出路。港澳能够在粤港澳城市群的发展中,将自身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人文优势,现实化的转变为区域发展的具体优势。
郭万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港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港澳和内地的合作提供新的平台,建立新的机制;也为港澳发挥优势,创造新优势提供新的机遇。在国家的创新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在引领性的技术创新方面,可能走在探索的前列。
国家已经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关键在于港澳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对此,郭万达分析说,港澳各界要凝神聚力,聚焦发展,加大力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港澳特区政府要积极有为,用好独特优势。同时还要加强互利合作,使港澳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内地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合作机制的常态化。
关于港澳与内地的合作,马莉莉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港澳秉持既有优势,找到立足点;二是辨析差异化的分工地位和角色,比如香港可发挥离岸人民币枢纽作用,拓展双向生产型服务的集聚中心,澳门则可以充分发挥澳门联系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平台作用;三是深化产业链,巩固绝对竞争优势;四是公共治理创新。
马莉莉认为,粤港澳一体化程度高,地区分工独特,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有着差异化分工的粤港澳作为一个整体,可作为战略支点嵌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发挥独特作用。
“国家发展湾区经济是粤港澳地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抉择,既是积极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也是抢抓机遇,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深圳行政学院副院长谭刚告诉记者,一方面,粤港澳地区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经验而提出发展湾区经济战略思路,正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伴随国家开放新战略形成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性抉择,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参与和服务国家开放战略,从而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区域。另一方面,抓住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良好契机,发展面向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湾区经济,有利于粤港澳地区在国际发展坐标上配置资源、集聚辐射、强化功能,从而推动和促进粤港澳区域打造世界经济新高地,在更大空间和更高质量上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