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五龙山前,红军军旗昂然插向云天,在明丽的阳光下迎风飘扬。
随着嘹亮的军号声,只见前沿阵地上火光迸射,硝烟弥漫,尘土蔽日,人头攒动,一个个红军健儿在战火纷飞中跳出战壕,冲下山来……
这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是《长征·故事》摄制组在当年红军与敌激战的地方——五龙山,实地实景拍摄那段难忘历史的情景。
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广播电视总台和甘肃圣影文化传播公司联合组织的摄制团队,5月初就开始了5集电视纪录片《长征·故事》的采风、考察和取景、人物专访等前期准备工作。摄制组从6月中旬进入陇南,即开始紧张的拍摄。对这次重要的拍摄活动,中共成县县委、成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县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服务机构,并专门召开会议作了周密安排部署。6月25日,摄制组一来到成县,就进入了“临战”状态,有的翻阅资料,有的检查调试拍摄器材,有的筹划无人机航拍事宜。6月27日清早,摄制组驱车赶到五龙山前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感到振奋:成县人武部副部长李国锋带领的预备役应急分队30名身穿迷彩服的战士,和抛沙镇挑选出的10名基干民兵,个个早已精神抖擞的列队待命;连绵起伏的山坡上,强坝村民兵开挖的3道100多米长、1米5深的战壕,依山势自上而下排列……
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使摄制组人员倍受感动,拍片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负责化妆和服装道具的几位工作人员,认真地为每一个群众演员着装、化妆、扎裹腿……不一会,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红军战士便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前来观看拍摄纪录片的群众已从四面八方像潮水般涌来。随着导演宣布拍摄开始,整个阵地上开始还原那一段难忘的历史片段……
拍摄过程是相当艰巨的,每一个群众演员都要体现当年红军战士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表情上要同仇敌忾,面带怒容,动作上要准确无误,一丝不苟。上午8时50分,三个梯队分别进入各自的战壕,攻击随即开始。先后轮番进行了10多次冲锋,直到回放机屏幕上显示的画面清晰、真实、生动为止。第一轮拍摄结束,已是中午两点。
摄制组人员和群众演员草草吃完盒饭,休息片刻后,又开始了第二轮的拍摄。原安排从县剧团抽调的10名扮演红军医护人员的演员,因途中堵车未能如期赶到,摄制组只好临时从观众中物色演员。一听说要挑选扮演红军战士的群众演员,举手报名的青年人足足有几十人。因服装有限,最后王惠兰、李丽娜、张燕红、高军、潘和平等12名男女青年幸运入围,着装、化妆后,最后一场戏很快就进入拍摄阶段。下午5时,实地实景拍摄顺利完成。
拍摄中,摄制人员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影响。导演强涛,又要指挥,又要说戏,嗓子都喊嘶哑了,口里含着润喉片,仍坚守岗位,手拿话筒,眼盯前方,生怕出现些微的失误。负责烟火的田茂生,挖坑、装药、施爆全由他一人承担,每次引爆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他的脸上、衣服上沾满了黑色的烟尘,他也毫不在乎。场记张晓帆是个年轻姑娘,为了准确记录拍摄场次,她穿行在荆棘丛中,裤子下部都划破了口子,左腿膝盖都裸露在外仍照常坚持工作。当问她为什么这样坚强,她说:“比起当年参加五龙山战斗的红军英烈,这又算得了什么!”
《长征·故事》纪录片的拍摄,是为了缅怀红军英烈,弘扬长征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正能量,也是向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谈到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正在拍摄现场的成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德录深有感触地说:“长征是一种对革命信念和崇高理想的执著,红军可以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超越自我的极限。长征不仅意味着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关乎我们这一代人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一种精神指引。”
强旦旦,五龙山所在地强坝村的行政村副主任,一个当年支前模范的后代。他的伯父强克然和父亲强贵然在五龙山战斗中,曾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沿阵地送饭送水,抢救伤病员,被红军指战员誉为拥军模范。这次听说要拍摄五龙山战斗的纪录片,他带领村里的基干民兵保质保量完成了修筑战壕的任务。在看完拍片后,他激动地说:“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我要继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和父辈们拥军的光荣传统,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