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官帽子”引才惹争议 突破“凡进必考”?
浙江省义乌市近日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13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发出了选聘挂职工作的函件。根据相关到岗方案,选调工作满3年后考核优秀的,可担任义乌市属国有企业副总或镇街、机关部门副科级职务等。
义乌市用“官帽子”引进北大、清华人才的消息被披露后,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是否突破了公务员“凡进必考”的政策规定
今年3月18日,义乌市委组织部发布了一则定向选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公告,计划选调10名左右2016年应届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要求是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或现(曾)任院系以上学生干部,以及公共管理、人文社科、城乡规划、金融、法学等专业领域应届毕业生,身体健康,符合国家招考公务员体检标准。
据介绍,北京这两所高校先后有147名应届毕业生报名。义乌市领导多次带领考官团赴北京对应聘对象进行面试(含初试与复试),完成体检、考察工作后,确定了13名选聘人员。其中,清华大学7人、北京大学6人,男女比例6∶7;博士1人,硕士12人,都有学生干部、社团工作经历。
4月23日至24日,这批拟选聘的应届毕业生应邀到义乌市实地考察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等情况。义乌市委组织部在一个月之内向相关人员寄送了正式的选聘函件。
义乌市有关人士介绍,面向北京两所高校应届毕业生选调副科级干部,是该市党政人才招选机制中的一次突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义乌市作为浙江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全市4977名公务员(含参公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干部或公务员只占5.2%,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然而,对于义乌市此次用“官帽子”引进人才的做法,也有人提出疑问,这是否突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凡进必考”的规定。国家公务员招录不是要通过统一考试、面试,国有企业高管不是要公开竞聘吗?
非名校毕业生不聘是否学历歧视
据了解,义乌市委市政府从2014年开始就实施“义乌英才”计划,面向全球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有望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引领产业发展的创业创新人才及其项目。
这次面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选聘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是义乌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工作的一部分。不过,在选聘工作中,有一些涉嫌学历、身份的歧视举措。比如,义乌市在公告中规定,本次选调挂职工作的对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016年应届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定向和委培),其大学本科必须为211、985高校毕业。
一位在当地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士表示,义乌对人才的尊重,不需要炒作。虽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很不错,但他们也不是万能的,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义乌市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选聘的规定,在网络互动空间上引发热议。网友“wyw1018”认为,规定参加选聘人员的大学本科为985、211高校,是选人才还是选学校?有关部门说要清除社会上的就业歧视,不知道义乌市的做法算不算“学历歧视”。如果以“名校”毕业生为标准,是否选聘一批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更能把当地经济与国有企业发展好。
副科级“官帽子”吸引力到底有多大
大学应届毕业生3年挂职期满后就任副科级职务,在义乌当地是前所未有的。义乌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介绍,义乌市副科级岗位非常有限,这也是他们能够拿出来自主选调的最高职务岗位。义乌市在行政区划上是县级市,浙江省政府下放了部分设区市的经济发展管理权限给该市。
当然,除承诺有“官帽子”外,还有较高的福利待遇。比如,挂职期工资薪酬比一般公务员高,有安家补贴、购房补助、政府津贴等。
杭州市从事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关官员指出,公务员与高层次人才是“两条线”。在引进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时,政府很少会承诺给什么具体的职务。比如,创新创业人才要么自主办企业,要么进企业工作,政府只是在他们住房、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一些补贴或帮助。
义乌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市组织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北大、清华部分人才发出了选聘挂职的函件,但这些毕业生到义乌市的报到率有多高,目前不是很清楚。对于其他问题,他们暂不进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