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比一些城里人挣的还多!”一提到收入,刘双义显得特别激动,从5万元到10万元,这个地道的农民年收入已连续三年节节攀高。
刘双义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河南乡公正村二组的村民。三年前,他的年收入全靠家里的24亩地,满打满算也只有现在的1/10。2012年,齐齐哈尔市开始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农业生产经营小散弱的问题。
“全程机械化作业解放了生产力,劳动力水平明显提高,”仁发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说,“更可贵的是,合作社直接与厂家对接,实现了订单农业。”仁发合作社先后投入达5000余万元,置办240台套农机具。
李凤玉算了一笔账,如果靠自己种地,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如果把地承包给合作社,社里就能给1万元,家里人还能到城里打工,收入增加了不少。
坚持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释放了现代农业发展活力。黑龙江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到17万多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107家、经营土地面积1773.8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5971万亩、增加2000万亩。2015年,仁发合作社联合省内387个合作社,组建龙联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
尽管在收益方面,合作社收入是单一农户经营的数倍,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李凤玉并不满足。“合作社内部应该在人才、管理农业技术方面进行升级,做到深化、细化,在合作社内部产生承包机制”。
对此,一些人并不理解。李凤玉说,内部承包并不影响大机械、大水利和规模化经营,而是为了激发社员的成本意识,增加农民整体收益。“根据承包合同上交给合作社固定钱数,剩余归自己所有,这样社员的干劲十足,也会把合作社当成自己的事来干。”
刘双义的另一个身份是仁发合作社的生产经理。去年,他拿到了5万元分红奖金。刘双义说,“去年开始,上交的钱固定了,剩下的都是我的,干活自然就更卖力。”
对于那些没有在合作社“任职”的农民来说,也是公平的。李凤玉说,“把地交给合作社后,农民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外出打工,不必出力、费心,年底回家直接拿走分红。”
每年春耕前,“种什么”都是农民的大难题。“种什么赚钱?”合作社会对每年的市场形势进行精准分析,对农作物市场进行研究和评估,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目前市场上有机豆浆豆售价高达12元一斤,普通大豆则不足2元一斤,而有机豆浆豆的品牌需要合作社产业化经营。为了发展产业化经营,仁发合作社已经与7家合作社成立了联社,并在联社基础上成立了公司,与荷兰的一家农业高科技公司合作,引进马铃薯种苗,还将建立马铃薯繁育、种植基地和现代化的薯条加工厂。
“半个月后,进口马铃薯种苗即将通过海关检验检疫,来到我们仁发合作社”,李凤玉兴奋地说,“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加工厂建成后,一亩地将增收至少800元”。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