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头土脸”的电工队伍中,记者发现这么一位“创新达人”,他叫李增红,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员工,曾荣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1991年从襄樊技校毕业后,先后辗转于铜陵、昆明、长沙、合肥、南京、上海等地,20余年一直在施工现场从事电工技术、电力设备维护工作。他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手握4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7项国家实用性专利(11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常人眼里,“头戴安全帽,身挎电工包,上至检查电路,下至更换电灯”,就是一位普通电工的身影。可谁也没有想到,从注浆压力传感器制作,到顶管掘进机研制,24年来共有15项发明革新在李增红手中诞生。其中4项被评为国家级发明专利,7项被评为国家实用性专利,累计创造经济价值2000多万元。
人们不禁要问:李增红是靠什么实现技术创新的呢?“师傅有两大爱好,一是爱琢磨,二是爱鼓捣。”徒弟的回答,道出了李增红成为“创新达人”的真谛———不仅工作负责,还富有创新精神。是的,起初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李增红,就立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从此以后,他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电工知识和技能。24年间,李增红记下了超过30本的工作笔记,这15万字的记录无声地述说着这位电工“创新达人”的创新历程,成为他独一无二的技术财富。
李增红,从一位普通电工成长为“创新达人”,再次印证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理。创新与否不仅在于工作属性,更在于干工作的人有没有创新的责任和激情。诚如李增红自己所言:“不想创新的电工,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电工。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有了创新的责任和激情,哪怕学历再低,也可以通过刻苦攻读迎头赶上;哪怕工作再忙,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补充;哪怕机会再少,可以创造环境捕捉机会。
李增红成为“创新达人”的标本意义更在于,创新是一个整体的生态链,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业化,都需要创新。这中间,自然离不开技术工人提供的最基础也最不可缺少的技术创新、技术支撑。好比生产一架飞机,研发设计再科学、材料生产再先进,没有技术工人的技术创新和精心装配,永远也飞不起来。欣闻我国决心重振制造业,重振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增强本国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进步,而这也对技术工人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还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体力劳动工人群体10年间上升了3.78%,技术工人群体比例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时下就业市场上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强,但现实是,社会上对于技术工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技术认证、地位认证、地位准入、职业培训等不同程度还存在轻视以至歧视现象。面对这样的生存、生产环境,技术工人还怎么实现安心生产、快乐创新?还怎么有决心有信心去追求以“不浮不殆、专注执着、精益求精、久久为功”为核心的工匠精神?
想起李克强总理在谈及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主创新驱动、集约型发展的形势需要具备匠人精神的“大国工匠”。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让各类主体的创造潜能充分激发、释放出来”,培养一大批李增红式的“创新达人”,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