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咚咚,推;咚咚,推……”一个表演场次跳下来,年近50岁的班主龙景兴已然满身汗水,看着周围不断喝彩的观众,这个来自湖南省新晃县天井寨的庄稼汉,那双隐藏在傩戏表演面具背后的眼睛里,泪水已然泛出了眼眶。
泪水的背后,是收到一封乌镇戏剧节邀请函的惊喜,是十几个小时绿皮火车的摇晃,是二百多口乡亲们的期待和几十年学戏爱戏的执着。站在浙江乌镇西市河的水边,天井寨傩戏班班主龙景兴最想做的,就是一遍一遍去表演,让更多人关注、爱护侗族傩戏“咚咚推”,将这个戏种更好的传承下去。
“白天种地,晚上跳戏,一辈子高高兴兴就过去了”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省。在中国傩戏中,“咚咚推”的流行范围最小,只在一个村寨——湖南省新晃县天井寨流传。
许多地方的傩戏一般是由巫师演唱,“咚咚推”则是由普通村民负责表演,因此,“咚咚推”和天井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寨人包括女性都能学习和参与演出(三国戏中的貂蝉、甘夫人、糜夫人等都是由女性来担任)。
“天井寨古村两百多名村民,男女老少放下锄头穿上戏服,谁都能上场表演傩戏。”天井人从十几岁起就要开始参与“咚咚推”的演出直至去世,正因为如此,几百年来“咚咚推”始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对于天井寨人来说,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演自己的生活。
“咚咚推”的表演内容包括种庄稼、治病等生活内容。如果把天井寨比作是一个大戏班,戏班中年纪最长的是龙开春老人,他也是侗族傩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位老艺人今年已90高龄,还会时不时参与傩戏的表演。
正如班主龙景兴对记者说的,“我们白天种地,晚上跳戏,一辈子高高兴兴就过去了”。
湖南省怀化学院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教授王幼凡表示,不要用任何曾经的观戏经验来分析和探看它,因为那些理论在这样的表演面前都变得黯淡无光。就坐在凉凉的地板上,仰头看着他们跳戏,笑到眼泪喷薄,农民就是这样歌颂传承自己生活的。
虽然“咚咚推”只在天井寨一个村子流传,但它的人文价值丝毫不亚于其他傩戏,并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孙文辉说,“咚咚推”在元初随龙氏进入天井寨后,一直处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文化环境中,因此留有那个时代的古老印迹,对研究宋元南戏和侗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走,我们坐火车跳戏去”
对于天井寨的农民来说,来乌镇参加戏剧节,给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戏剧爱好者们表演,是一件喜出望外的事情,他们中很多人都难得坐一次火车,出一趟新晃县。
范昊如是一名来自上海的戏剧人,因排戏的机缘接触到“咚咚推”,马上被这种表现形式所吸引,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推广发扬这些文化。在主动去寨子里找这些民间艺人洽谈之后,范昊如不断地将“咚咚推”的视频文字资料传递给乌镇戏剧节组委会,最终顺利将这个节目带到乌镇戏剧节这个大舞台。
相比于各种现代的表演形式,“咚咚推”在乌镇戏剧节嘉年华上的出现引发了一阵热潮,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让很多人痴迷。著名演员、第三届乌镇戏剧节总监制黄磊表示,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希望这种真正反映百姓生活的戏,能更多的来到大舞台上进行展示。
傩戏班子里唯一读过书的是两个年轻的大学老师,一个是将戏班子带到乌镇的范昊如,另一个是怀化学院的老师马榕,她所在怀化学院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也是唯一给傩戏班资助的机构。
来到乌镇,老乡们特别怕让两位老师破费,早上吃包子都舍不得,演出间隙口渴了,都不准马榕买水,但是两个年轻人还是自己垫钱让演出的乡亲们吃好一点。这无疑对照了当下侗族傩戏的发展现状。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相似,天井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傩戏能演绎的人越来越少。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越来越少的资金进行支持和帮扶,起源于元代、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侗族傩戏“咚咚推”的传承状况让人担忧。
龙景兴告诉记者,回到天井寨后,他们不仅要把乌镇的小桥流水带回去,还要把乌镇的戏剧、文化讲给大家听,要努力将侗族傩戏与天井寨乡村旅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带动天井寨的复兴。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