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标签才能破除歧

时间:2015-10-20 21:59来源:大西北网-中国青年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在一堂被叫做“发现超人计划”的课上,一群孩子被要求说出自己身上的缺点有什么好处,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矮可以更节省空间,有的孩子则发现自己胖原来可以承接更重的东西,也可以坐的更稳。

  这是宋早贝在北京海淀寄读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在这个学校的专业驻校社工,过去的一年里,这样的课她每周都会给学生上一堂。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群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孩子,他们有的网络成瘾,有的打人骂人,还有的就不爱学习。在有些人眼里,他们甚至是被正常学校放弃了的孩子。

  但在宋早贝眼里,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很正常啊,只是家长或其他人很难容忍他们的某些行为而已。”她说。

  从去年开始,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进驻海淀寄读学校开展驻校社工服务,通过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方式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需求,让这群“不正常”的孩子变得正常起来。

  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

  在宋早贝看来,那些孩子只是被贴上了“不正常”的标签。

  “其实他们的表现也算不上是什么坏的行为,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她说。

  在她接触的孩子中,因为这样的标签,有的甚至自己都会否定自己。

  小亮(化名)是班里公认的坏孩子,“淫荡”,他用这样极端的字眼来形容自己。在宋早贝上课的时候,他在纸上画满了生殖器,还满不在乎地向同学们宣示,“我很淫荡。”

  “我不认为他是真的懂他自己在说什么,所以我就问他知道淫荡是什么意思吗?他说就是很强壮很男人啊。”宋早贝说。

  撕掉标签,宋早贝发现小亮并不是真的坏,他只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自己,意识到这一点的她开始慢慢地引导小新。

  “你想做什么样的男生呢?”宋早贝问。

  “我想做勇敢的,有力量的男生。”小亮回答。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男生呢?”宋早贝继续问。

  “我想保护弟弟妹妹。”小新说。

  这样的对话让宋早贝发现小亮其实是个很善良的孩子,“我会告诉他性其实不是污秽的东西,也并不能代表男人勇敢,他自己也并不是淫荡的人,不要用抹黑自己的方式来让别人关注自己,让他知道我们是接受他的,然后再慢慢地告诉他真正勇敢的人是怎样的。”这样的引导和交流持续了大半个学期,小亮慢慢地趋于正常,跟同学之间的相处也好了很多。

  在宋早贝看来,越是有问题表现出来的孩子,内心越是希望被肯定,“他们内心其实觉得自卑,自尊心很强”。

  去掉孩子们身上的标签,重塑他们的自信,是宋早贝做得最多的事情。

  小山(化名),一个高高壮壮的大男孩,却是别人眼中的“八婆”,因为这个同学们都不爱跟他交往。

  最初关注到他,是在课间宋早贝去班里转悠的时候。她发现她每次出现在班级门口,小山都会凑过来跟他嘀咕。

  “这个人又怎样了,那个人又发生什么事情了。他总是跟我说这些,而且说的都是负面的信息。”她觉得奇怪,“这样一个男孩子怎么老在背后这样说别人呢?”

  但她并没有急于纠正他的这种行为,而是默默地观察他。宋早贝发现他其实一直都在关注别人。“他想跟别人打交道,所以就会一直关注别人的问题。他跟一个人说另一个人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添油加醋,其实只不过是想有朋友而已,但他用错了方式。说白了,他就是不会交朋友,这跟他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太多有关系”。

  了解到这一点的宋早贝开始教小山如何跟别人正常相处。下课的时候,她会带着他跟别的同学一起活动,让他看着自己是如何跟别人打交道的。

  “有时候我会带个跳绳,有时候会带个毽子,就让他跟别人一起跳大绳,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会慢慢地学会该怎么跟别人配合,会慢慢调整自己跟别人相处的方式,让自己和别人都觉得舒服。”宋早贝说,几次之后,她发现,即使没有她的带领,小山也能跟别人玩到一起了,也不再背后八卦别人的事情。

  面对孩子的不好表现,家长老师习惯于去批评,去惩罚,甚至于去否定他们,但在宋早贝看来,肯定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比否定他们,教育效果要好的多。

  也许一句话就能改变他们

  在宋早贝看来,让这些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变好其实并不难,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幡然醒悟”。

  有一次一个孩子在下课的时候拉住了宋早贝,“我这么不乖,你为什么不生气啊?要是在别的课上,我可能就被罚站了。”孩子这样问。

  面对这样的问题,宋早贝没有去历数孩子的“罪状”,尽管她已经在课堂上看到了他的表现,调皮捣蛋、爱打岔。但所有的表现在宋早贝看来不过是这孩子想要引起关注,让别人看到他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她要做的就是让他肯定自己的价值,把评价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的权利交给他自己。

  “你在我面前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啊。”宋早贝说。

  这样一句话让孩子觉得惊讶,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还可以决定自己在外人面前的形象,而不是按照老师或者家长要求的去做。“他只是希望被肯定,如果自我价值被认同,那他就会朝着被肯定的方向去努力”。

  宋早贝没有想到那样简单的一句回应,竟然让这个孩子改变很大,从那以后,他每次作业完成的特别好,也不再调皮捣蛋,“因为我是绅士啊。”他这样对宋早贝说。

  对于这些“问题孩子”,驻校社工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他们。在上个学期,画画是宋早贝了解学生们的主要方式。

  “每次画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但都是围绕着‘我’来画,比如‘我的感受’‘我的情绪’‘我的生活’,等等。”宋早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表达真实的自我。

  男孩小江(化名)让宋早贝印象深刻。

  “我记得他画了一幅画,颜色非常霸气,还在上面写了很多关键词,勇敢啊、局气啊、仗义啊,等等。”这样的画面让她产生了疑惑,她想知道真实的小江到底是什么样。

  在班里了解下来,小江的形象渐渐清晰:在学校里像个“大哥”,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因为他很“社会气”,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老用奢侈品来装扮自己……

  “他也知道大家不喜欢他,但他又想当大哥,所以他会很焦虑。画他自己的时候,总是会画很多奢侈品,在他看来这是代表大哥的身份。”宋早贝说。

  然后,她试图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跟小江交流。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宋早贝还是把谈话的主题放在了他本人身上。

  “我要做个仗义的人。”这样的回答让她意识到小江其实最在意的是他内心里的东西。

  “那我就会告诉他那些奢侈品是外在的东西,他自己重不重要并不是因为他戴的表有多贵重,穿的衣服有多好。”宋早贝说,这样的引导会让他从关注那些外在的东西变成关注自己要怎样做一个仗义的人。

  因为小江擅长打篮球,宋早贝会鼓励他带领着大家一起打,“夸他,让他带着大家一起做些健康的事情,这样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慢慢地,小江从一个自以为是的大哥变成同学们身边真正的大哥。

  发现他们内心的需求

  在宋早贝看来,孩子任何不正常的表现背后都是源自内心需求的未被满足。面对一个孩子,宋早贝首先要做的便是这种需求性评估,然后对症下药。

  “通过了解孩子家庭的关系,跟老师之间的关系、自身的现状,等等,去发现他们产生不正常行为的真正原因,挖掘他们的内心需求。”她说。

  学生小郑(化名)引起宋早贝的关注是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他总是黏着别人,即使旁边有更多的位置,更宽敞的地方,他也不愿意去,就那样胆怯地挤在别人旁边,而且另一个问题是,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问他什么,他都会沉默以对。

  “他缺乏爱。”这是宋早贝对他的第一判断。

  这样的判断在他上小组的生命教育课程时被印证。

  在围绕主题画画的时候,小郑从来都是只画一点点,直到那一次,宋早贝给了他一个“被妈妈爱的感觉”的主题,他竟然画了满满一大张纸。

  “平时父母照顾家的时间很少,但他又渴望和父母团聚,渴望跟父母之间有更多的感情交流。内心的感情需求不能满足,又无法表达。”

  这种需求在和他交流的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

  “家里没人”“希望爸爸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小郑语气中的失望表达着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不满。

  对于小郑,宋早贝的方式是先让他学会表达情绪。“画画的时候,从让他画简单的情绪,到画比较复杂的情绪,慢慢地他就会画的多了,情绪会从画里表达出来”。

  事实上,从小郑画了“被妈妈爱的感觉”以后,宋早贝就发现他变了很多。“情绪释放了,整个人开朗了许多”。

  在宋早贝的工作中,她曾经面对过太多这样的孩子,“很多时候家长或者只能看到他们打架骂人、调皮捣蛋等这种外在的行为,却没有看到他们的内心需求。”而在她看来,只有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人民网评:合作共赢才能创造世界未来
  • 【地评线】唯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
  • 如何才能“优雅地”向巡视组举报
  • 有位才能购车,那么谁给车位
  • 捍卫“历史正义”才能走向解放
  • 青少年在线下学会自我保护,线上才能“百毒不侵”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