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沾了多少泥,就能给群众办多少事”——记审计署沈阳特派办驻村扶贫干部于锡明
他曾经是省城坐办公室的干部;如今他一双胶鞋,两裤腿泥,头发花白,衣服半旧,活脱一个农民形象。“脚上沾了多少泥,就能给群众办多少事”,他是审计署沈阳特派办驻村扶贫干部于锡明。
于锡明是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员办事处机关工会主席,2008年起受命定点扶贫辽宁省彰武县二道河子乡。2014年8月,58岁的他来到彰武县二道河子乡二道河子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一套桌椅、一张床铺、一部电脑,外加脸盆,镜子,村部的办公室就是于锡明的“家”。刚来时,于锡明被涣散的村两委班子震惊:村部院内荒草丛生,村干部经常不上班,门上连个驻村工作队的标牌都没有……
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正是导致贫困的“穷根”之一。如何结合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于锡明每天坐班、打扫卫生,从细微处做“表率”。
“省城来的老于没有一点官架子,从来没吃过村里一顿饭,上下班都坐通勤车,没见他坐过轿车。”在乡政府烧茶炉的村民孙友斌说。在于锡明的带动下,村干部回到村委会办公,清除路面垃圾,村容村貌有所改善,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断增强。
起初于锡明不受村民信任,觉得审计署是个清水衙门,使不上多大劲。于锡明也不解释,“扶贫不能靠嚷嚷,要实实在在解决困难。”为改善乡里教育情况,于锡明30多次跑市进省,争取300多万元修建教学楼,协调来56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所公立幼儿园。随后,乡里维修了敬老院,19户困难户维修或新建了住房,乡卫生院建设了住院楼和医护人员宿舍。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交通不便是阻碍贫困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于锡明先后筹集430万元资金修了5座桥,铺了22.7公里砂石路,10公里水泥路。
路修好后,村民纷纷对于锡明竖起大拇指。83岁的冯国英高兴地说:“现在不管转几圈,鞋上都不粘泥。这样的驻村干部多来几个才好呢!”
“精准扶贫就得把水浇到缺水的苗上。”除了兴建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于锡明到二道河子村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挨家摸底。随后,于锡明公布了困难户名单,一切凭数据事实说话,杜绝任何“沾光”可能,重新确定了217户贫困户。
于锡明还是孩子眼中的“于爷爷”。村里高中生刘佳品学兼优,却因父母患病打算辍学,于锡明闻讯赶来承诺“要好好读书,于爷爷供你”。2013年,高中生刘佳考上了辽宁师范大学,于锡明又送来6500元学费,并为刘佳申请了每月500元的扶贫助学资金。
为解决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问题,于锡明倡议特派办17名中层以上领导每年定向帮扶17名家庭贫困学生,几年来已累计资助贫困学生99人,其中52人考上了大学。
“土里刨玉米”难见发展,高效农业才能致富。在于锡明的带动下,村里引进芝豇和树莓种植技术,规划建设了4000亩林果业示范带, 1540户贫困户发展了养猪项目,750户低收入户开展了芝豇种植。目前全乡芝豇种植达360亩,人均增收2500元。
除了笔记本和钢笔,于锡明的口袋里还放着“速效救心丸”。2个月前刚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于锡明还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村民怕他累倒,可于锡明却摆摆手说:“没事”。
“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于锡明把这几句话写在工作日志上。“明年3月份我就退休了。我得站好最后一班岗,争取多帮村里立两个致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