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水下考古发现的152毫米炮弹。新华社发
本次水下考古发现的鱼雷引信。新华社发
大西北网讯 随着大量文物出水重见天日,黄海北部海底的“丹东一号”沉船与121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战紧密联系在一起。8日,“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媒体见面会在辽宁丹东举行,刚刚完成水下调查的考古工作者披露了此次考古三大发现。
发现一
“丹东一号”发现文物均指向致远舰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丹东一号”沉船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告诉记者,目前通过详实的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其身份为致远舰。
周春水说,通过此次考古资料,结合磁力物探成果、历史资料,“丹东一号”的性质已经指向清代北洋水师致远舰,考古队在本次调查结束后将对所有资料与文物进行分析与研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力求得出科学结论。
考古人员说,初步认定是致远舰最直接的证据是三只瓷盘。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崔勇说,在左舷前部未过火处,堆积着散乱的木材,调查队在此处布了两个小探方发掘时,发现了带“致远”篆书的瓷盘碎片。
其中有两只瓷盘有篆体的“致远”二字,另外一只残剩一枚碎片,却留有一个篆体的“致”字。
负责配合考古人员进行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的丹东港集团执行总裁黄梅雨说,2013年丹东港集团在开发丹东海洋红港区时,在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可能是存在沉船。这一片海域正是当年大东沟海战的战场,打捞当年沉船也是丹东人多年的心愿,丹东港迅即邀请文物部门介入进行调查,2013年11月调查工作正式开始。
这艘沉没战舰位于丹东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的距离,所处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间。
由于在海战中受损严重,以及后续的多次破拆,沉舰整体保存状况不好,钢板、锅炉零件发现时已被抛离原来位置,穹甲以上结构已经损毁,不存在完好的舱室,下面的机舱仍被埋在泥沙之下。
“从目前调查情况看,‘丹东一号’船体仅剩下穹甲之下的部分,依稀能够看出当年战舰的原形。”周春水说。
发现二
出水120多件文物含丰富历史信息
2014年8月,“丹东一号”进入第一期重点调查阶段,通过抽沙,清出长达50米、宽10-11米的舰体,表面的外部轮廓大部分露出,并发现一门十管格林机关炮及少量弹药、部分陶瓷器及主炮炮管残片。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沉船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海上历时67天,大批文物陆续出水,对解开这艘沉舰的身份谜团起了重要作用。
周春水介绍,此次对“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共发现水下文物60余个种类,计120多件,还包括60多枚铜钱,涉及船上构件、武器、个人物品三大类。
“我们还发现了一段皮带、鞋垫、梳子这样的物品。”周春水说,这些物品都损坏严重,已经无法判断所属的主人,但120年后仍能够重见天日实属不易。
在2014年的水下调查中,考古人员对这艘沉船的身份锁定在“致远”和“超勇”之中。这次水下调查中发现的152毫米、57毫米、120毫米炮弹是致远舰所有而超勇舰没有的。
发现三
出水印章疑为邓世昌私人物品
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从“丹东一号”出水重见天日,吸引了各方关注,有人认为这就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私人物品。
周春水告诉记者,“云中白鹤”印章尚不能被认定为邓世昌的私人物品,确定其所有者仍需严谨的考订工作。“致远舰上的将士素质都很高,许多都有留学经历,不排除是其他将士的印章。”
致远舰能否打捞出水重见天日呢?“目前只是进行考古调查,还没有进入发掘打捞阶段。”周春水说,打捞一艘沉船,有着严格复杂的程序。
崔勇说,打捞致远舰不是技术或是资金的问题,打捞的全盘计划并不在此次考古调查工作当中。
由于致远舰就在丹东港航道附近,今后如何保护避免盗捞,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丹东港集团执行总裁黄梅雨说,丹东港已经与公安机关密切合作,制定了保护预案,做好了充分准备,并安排了巡防用的船只,防止出现盗捞情况。
崔勇说,此次考古调查结束后,也将采取回填等办法,防止有人故意潜水到致远舰内。
据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