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6%,创今年以来新高。7月份猪肉价格上涨16.7%,影响CPI上涨约0.48个百分点。“猪周期”威力再显,使得市场近期出现了货币政策收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胀的担忧。实际上,7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个别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的涨幅,但总的看居民的物价预期保持稳定,下半年仍会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这般表态,可以说是提前给市场吃了定心丸。
分析此前几次的“猪周期”可以看到,猪肉价格的涨价多是恢复性、补偿性的,是由于生猪产能大幅调减导致市场供给量减少。应对猪肉这些食品类价格上涨,引导生产、调控供应才是恰当的方式。让生产者不吃亏、消费者得实惠的办法,长远来看,是实现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以抗击“猪周期”对价格的冲击;短期来看,降低生猪屠宰、运输等费用的征收,是惠民生的应急措施。从对整体物价水平的影响看,我国目前的通胀水平总体偏低,粮食和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价格都呈下滑趋势,不存在典型的、大范围的通胀因素,猪肉价格上涨这个单一因素引发物价整体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低。此外,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目前仍处于深度负增长状态,总需求疲弱态势明显,货币政策保持总体稳健、适度宽松,可以说是稳增长的最好保障。
回顾今年以来的3次降准降息特别是定向降准,不难发现,其对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有一定作用,但从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达成央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振实体经济的目标。
今年3月以来,不少地方楼市商品房、二手房交易价格上涨强劲。同时,上半年A股市场的走强,引发了全民炒股的热潮。而支撑股市、楼市红火的基础,便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发布的报告显示,1~6月个人购房贷款增加1.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767亿元,半年个人房贷新增额突破万亿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次。如何将货币信贷引导到实体经济是实实在在的难题。“实体经济不景气——资金不愿进入——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恶化”的不良循环,亟待打破。
在央行7月28日发布的消息中,指出“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继续支持实体经济企稳上升”,可以说是开出了很对症的药方。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落实,才能使货币政策的宽松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促进流动性更主要地向实体经济投放。
首先,货币政策要继续增强精准性。央行就此提出的开发适合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特点的融资产品、拓宽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等措施,是很好的路径指引,需要各商业银行尽快落实。其次,用好财政政策。相较于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更为精准,见效也更为迅速,其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工程、企业技术革新等的支持,可以有效拉动社会需求,带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财税增速虽然下滑,但政府账本中却存在大量的财政资金沉淀,“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也成为今年国务院工作的高频词。这意味着我国的财政体系具备较大幅度减税的基础,对实体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可以也必须持续加大。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