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讲: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任职教育院校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围绕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实战要求,培养学员适应战场、胜任岗位的能力?
日前,笔者走进装甲兵学院“铁骑—2015”综合战术演习现场,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思:平时作秀,战时作难
“未战先败”,这个评定结果让编组三连指导员小陈再也不敢对敌情通报、战场态势置若罔闻。
一次紧急拉动,演习三连第一个到达集结地点。受领快速前出阻击的任务后,小陈迅即组织战前动员。10多分钟的动员句句砥砺士气。
正当小陈为自己的发挥暗自高兴时,得到的却是一句反问:“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这样的动员战场需要吗?”
“要多想想是要战场好用还是战场好看!”回味这次紧急拉动,该院领导一语中的:训练中“演戏”的思想仍有“市场”,必须在贴近实战中挤掉练为看的水分,树立练为战的鲜明导向。
一场“演习为什么?”“到演习场干什么?”“将来打仗凭什么?”的教育讨论燃起官兵思想深处的“狼烟”。院党委常委深入班排,与官兵进行检讨式交流,用打仗的思维巡视演练和日常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越深入,思路越清晰。战斗力在哪出,劲就往哪使。
二思:平时不严扣细抓,战时必损兵折将
中培班学员、济南军区某装甲旅政治部副主任刘永超参加演习,没想到会干上参谋长的活。
原来,该院要求中培学员在演习中轮番扮演旅指挥员。纵深战斗演练中,他担任编组参谋长,向上级发出请求:“敌军有反冲击症候,请求十几分钟后派出武装直升机空中支援!”
战场上瞬息万变,战斗时间精确到分秒,这“十几分钟”究竟是个什么概念?最终,战机没能及时出击,眼睁睁地看着阵地失守。栽个跟头,捡个明白。沉痛的教训让刘永超明白,走上战场都是指挥员,练就过硬本领,打起仗来才有底气。
“这就是战场,每个人都是战斗员,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胜败。”课题执行导演的话引人深思。据统计,整个演习中,像这样“吹毛求疵”的小细节多达数十个,逼得学员实打实抗,不打一丝折扣。
学院领导表示,“融合编组、整体联动”的演练模式已连续实施三年,打一仗,进一步,扎扎实实地向部队靠拢,今年更突出作战力量全要素、作战活动全过程、作战指挥全流程,加大实兵实装实打实爆力度,向实战贴近再贴近,放手让学员自主侦察、自主决策、自主对抗,逼着学员从严从难真打实抗,提升领兵打仗的真本事。
三思:平时不敢涉险,战时岂能拼命
“培育血性,演习是最好的平台!”在一次装炮弹过程中,战车突然晃动,学员杭运昌护住底火的左手中指被坦克内装甲生生撞裂,血流不止。战车马上就要短停了,“不能耽搁!”他死死罩住底火,用力将炮弹推入炮膛……
为了不让学员毕业后到部队水土不服,该院始终坚持实战化标准,把演习当做血性“磨刀石”,用艰巨的任务砺练学员,使之成为未来部队领兵打仗的“拳头”“尖刀”。
皖北的气候异常奇怪,5月艳阳天,炙热难耐。老天似乎故意为难,刚40公里夜强行军穿插至周圩射击场地,一场大雨急促而下,山上目标区雾气缭绕。“环境这么恶劣,是不是推迟演练?”“如果出了事故,岂不是得不偿失?”不少人都捏了一把汗。正当执行导演犹豫不决时,指挥部果断命令:“演练按计划实施!”
演习结束后,该院趁热打铁,结合“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开展“磨砺军人血性,培育战斗精神”的实践活动,将“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的信念融注于学员血脉。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