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本默默无闻的抗战连续剧《一起打鬼子》,因“裤裆藏雷”的雷人剧情引发吐槽一片。无独有偶,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作品,屡屡出现手榴弹炸飞机、弹弓射杀敌人的离奇场景,现代枪械等也频频穿越以“大杀器”的姿态露面。观众对这些低级错误频现、过度以艳俗雷人情节吸引眼球、任意娱乐历史的作品,冠以“神剧”“雷剧”.
“神剧”横行是对抗战历史的无底线消费。在“神剧”里,剧情被过度娱乐化包装,精神内核往往异化为武侠剧或偶像剧。在这种不良因素影响下,不少抗战剧情节安排一味追求离奇,对白设计刻意迎合新潮,甚至用低俗取代通俗,放大感官娱乐,却忽视对历史的忠实、对抗战精神的弘扬。
“神剧”之所以无视社会效益和公共传播效果,背后推手是眼球为大、炒作即赢的不良“生意经”.一些编剧、导演刻意追求收视率,作品低质化泛滥,过度娱乐化色彩明显。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把前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描述为唾手可得,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不敬。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不是单纯的娱乐作品,不能像讲述神话故事那样天马行空,不能生编乱造,要恪守事实、保持艺术格调。面对层出不穷的“神剧”“雷剧”,监管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权力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真正回应群众的呼声,拿出切实可行的全链条监管措施,让更多好的优秀作品像春日的阳光、拂面的清风一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