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果然取消了车模,不过展馆中仍不乏颜值高的礼仪小姐,她们中大多数由专业的模特转型而来。据了解,本次车展尽管车模化身各种新角色,但总体需求量还是有所减少,厂商趁机压低价格。转型做礼仪、销售顾问的昔日车模,收入也缩水不少。
“无嫩模不车展”看来已经成为历史。昔日车模出没的时候,车展一片红火喧嚣,虽然舆论的批评声很高,但车展也借此天天夺“头条”。如今,上海车展无疑冷清了不少,据一些去过的网民“吐槽”,虽然现场还是有些很漂亮的礼仪小姐、销售顾问等,但穿着都很保守,与之对应的,去看车展的人确实不如往日多了。如果不是还有人在感慨“车模去哪了”,可能大家都意识不到又一个“车展季”的到来。
转型总是有“阵痛”,这道理用在车展上大概也适用。没有了嫩模们“拿身体来炒作”,一些车企可能不知道怎么才能吸引目光,一些记者扛着“长枪短炮”可能不知道拍什么,一些本来把逛车展当做看“香车美人”的观众,可能也犹豫要不要花几十块钱买门票了。
当然,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一个已有共识的、被扭曲了的过去。所以现在更值得思考的是,怎么摆脱“香车”美女的路径依赖,实现真正的车展转型。以往车展频频上演“春光大比拼”的时候,就有人对比过中外车展。国外的车展,几乎没有靠衣着暴露、身材火辣的模特来吸引眼球的,车是车展绝对的核心,即便有模特,也只能是车的“绿叶”,起陪衬作用。
换而言之,车展应是属于车的一种艺术展。车展不是完全不能有模特,但模特的定位应是专业车模,而不是随便找些身材、样貌出众的在车旁搔首弄姿,就叫“车模”。专业车模的气质和着装,起码要和所推广车型在气质上贴合,更重要的是,车模要真正熟悉车,知道一款车的优势功能是什么,看点在哪,甚至要能现场答疑,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秀人不秀车。
让衣着暴露的车模消失,是车展主办方的统一要求,可以说是一种“强制转型”。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是否合适,暂且不论,需要追问的倒是,车企是否做好了转型准备?一些车企继续聘用模特来改做礼仪和销售顾问,或许就是因为心里没底,多用几个不是模特的模特,想“曲线救国”地吸引目光。
这背后可能也有无奈,毕竟作为一个后起的汽车大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和国外显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车企过去“靠车模出位”的营销手法,也有投消费者所好的因素。但在邪路上奔跑,最后伤害的是车展文化和自家品牌,事实也已经证明这一点。车模们都在转型,车展更要考虑转型,考虑如何更好地挖掘传达车本身的内涵。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