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常抓不懈持续攻坚 赢得蓝天白云常驻

时间:2015-01-07 06:02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林治波 银燕 点击: 载入中...

  2014年,全国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重拳频出,力度空前。兰州,作为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域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2014年8月8日,国家环保部在兰州市召开了包括京津冀在内的14个省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全国156个城市先后到兰州调研治污工作。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说,无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结构,兰州都不比其他重点城市占优,但兰州通过努力,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有效改善。兰州的成功经验说明,只要认真去做,污染是可以治理的。
  
  成绩令人振奋,过程实属不易!
  
  “太阳和月亮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兰州,地处高原盆地,受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和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城市环境所限,大气污染曾经是危害民生的“心肺之患”。
  
  面对“心肺之患”,环境保护部与甘肃省签订了省部合作协议,将兰州列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试点城市和区域联防联控重点防治城市。甘肃省和兰州市上下联动,打起了一场力度空前、攻坚克难的大气污染攻坚战,通过两年多来的探索和努力,摘掉了长期罩在城市头上的大气污染“黑帽子”。
  
  2014年,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3天,同比增加14天,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省市一盘棋,铁腕治污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兰州治污是用决心、行动和效果说话,而决心源于民意,行动胜于纲领,力量来自群众。要把治污作为最大民生、公平民生、普惠民生工程来抓,举全省之力打好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
  
  面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顽疾”,甘肃省市上下联动,拧成一股绳。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确定为甘肃全省21项重点工作之一,在省级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专项安排上亿元资金予以支持。
  
  兰州市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下设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5个专项治理工作组,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参与其中,使大气污染治理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和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让治污行动掷地有声,干部得先动起来。”兰州市成立督查考核组,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主战场,对工作不力的人和事进行效能问责,依纪处理、诫勉谈话,形成了治污的硬约束。去年,有55名干部进行了问责处理,今年冬防以来又对3名治污不力的县级干部进行了问责处理。干部们形成了真抓实干、敢于动真碰硬的良好风气。
  
  对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无论是谁,无论做出了多大贡献,综合执法组一律进行及时约谈、挂牌督办和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现象公开曝光,倒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有效推进了治污责任的落实。
  
  科学治污,法制思维贯穿始终
  

  经科学研判,兰州市确定大气污染呈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特征,其中工业废气占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约35%,扬尘占约34%,机动车尾气占约20%,低空生活污染占约11%。
  
  科学研判摸清“污染”脉门后,兰州市结合全国大气十条和行动计划,制定了2013—2017年五年治污计划和分年度工作方案,分类排出攻坚重点、具体治理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完成时限。
  
  在实际工作中,兰州坚持探索建立治理污染的法规制度体系,为科学治污保驾护航。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兰州市自2013年以来先后修订制定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等6部地方性环保法规,充分发挥了法律制度在治理空气污染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增加了对恶意排污、造成重大污染危害的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在燃煤污染治理方面,结合规范城区煤炭供销体系,制定了《兰州市煤炭经营监督管理条例》,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范煤炭市场,管控煤炭质量,设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使煤炭经营使用规范化、法制化。
  
  以《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为例,明确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各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以及以属地管理为主、谁主管、谁负责的监管原则,背后是政府权责分明、依法办事的法治思维。
  
  工业污染、燃煤污染重点兼治
  
  过去一到冬天,兰州满城尽是黑煤烟:1200多台燃煤供热锅炉,3家热电厂,近20万户居民小火炉吞烟吐雾。为解决燃煤带来的污染,兰州市重点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刚性压煤。本着“凡煤必改、应改尽改”的原则,对城区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的煤改气治理。两年来共减少生活用煤260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4.34万吨。
  
  “一竿子插到底”。在冬季采暖期对以3家大型热电厂为代表的用煤企业,由环保、工信、质监等部门24小时驻厂监察,实行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达到限排放的“四限”措施。通过“管”的措施,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工业动力减少用煤135万吨。
  
  通过综合治煤,减排二氧化硫20186吨、二氧化氮6801吨、烟粉尘4191吨。
  
  对于工业污染源,则实行“改、停、关、搬”。对火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13家重点工业排放源企业实施了83项除尘、脱硫、脱硝深度治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进行了关闭淘汰。采取工程化措施,强化工业污染排放治理;利用兰州新区建设机遇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出城入园”,众多企业纷纷“乔迁新居”。据统计,兰州2013年工业减排二氧化硫5812吨、二氧化氮16516吨、工业烟粉尘5210吨,分别占全年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4.5%、27.5%和18%。
  
  社会参与,市民最“给力”
  
  如何衔接顶层设计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兰州市将市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楼院、小区),实行网格化管理。由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对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巡查管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对发现的问题按照日常、一般、较大、重大四类进行处置上报,可以现场查处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到位。
  
  此外,24小时管控高污染车辆、推行清洁能源改造、实行重污染天气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汽车尾气污染。
  
  这些措施实行之初,难免有不解。然而,随着治污效果逐步显现,市民开始理解认同。“单双号限行虽然给大家带来了不方便,但是想想湛蓝的天,很能理解政府的要求。”家住雁滩的蒋先生的话,代表了许多兰州市民的心声。这两年来,许多兰州人在微博和微信上“晒出”蓝天白云,为空气治理“点赞”。
  
  通过这两年的大力度治理,2014年,尽管遭遇了10年来强度最大的外来沙尘天气影响,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仍然达到了313天。兰州成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城市。
  
  天变蓝了,市民直接受益。据甘肃省和兰州市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同比下降27.3%,就医费用下降47.4%。
  
  2013年兰州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增长2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70.8%,生产总值增幅排在全国省会城市第四位,兰州的“好空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商气和财气。对此,翟青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但不对立,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兰州取得的治污成绩靠落实、靠监督、靠严格执法,兰州能做到的,别的城市也应该能够做到。”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7日13版)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严惩8类行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 【甘肃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望不尽的兰州城
  • 甘肃兰州市城关区172对新人领证
  • 甘肃兰州“90后”夫妻“风火轮”上演绎“飞驰人生”
  • 甘肃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联调联试启动
  • 甘肃兰州借助科学技术实现精准治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