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明上河图”讽刺了谁

时间:2014-11-25 10:31来源:大西北网—华商报   作者:王磊 点击: 载入中...
  “我爸是李刚”、“城管打人”、“征爹求包养”等剧情取代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集市,日前,这幅25米长的“新清明上河图”在网络上“火了”。创作者戴翔表示,他并非有意拼接社会“黑暗面”,而是想以这种方式引发思考并推动社会进步。(11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借用《清明上河图》的原本,将当代社会中一些热点事件简单地拼接在上面,再加上古装和汽车的穿越混搭,这种“集丑”式的艺术手法并不算高明,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粗暴。但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却取得了极大的舆论效果,吸引住了公众的眼球,让公众会心一笑,再引发些许对现实丑态的思考。
  
  可是,笔者还是忍不住想问一句,这只不过是调侃式的“山寨”作品,来自其他的、常规的、主流的文学与艺术的批判去哪了?任何时代,文艺都是社会的两个车轮,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文明才能发展。可以说,正是由于主流文艺批判的缺位,才导致了这样一幅山寨的清明上河图喧宾夺主,火了起来。
  
  在当下最火、绝对霸占了绝大多数阅读人群的网络文学里,除了虚无缥缈的玄幻仙侠、打打杀杀,就是霸道总裁、贴身校草之类肤浅的小情小爱。就是在江河日下的传统文学作品里,那种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的味道,也越发稀薄,难以嗅到。
  
  是的,公众需要这种消遣式的精神消费,但如果整个时代都沉浸在这种小我的抒情当中,那么,社会的阴暗面,就会久久得不到文艺的阳光照射,生活在阴暗面的百姓,就无法通过文艺的渠道,来表达诉求、改变生存状态。
  
  因此,我们在被这幅“新清明上河图”逗乐的同时,不妨从侧面反思,文艺的大我情怀,我们要重新找回来;社会中应有的批判精神,应该成为常态。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女神探”的倒掉,讽刺了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