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不清楚”……明明拨打的是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有时候得到的答复却是“不便”。昨天,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透露,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180多个市、区、县,共2700多个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进行的明察暗访结果显示,服务质量合格率仅为48.9%。(9月23日《京华时报》)
在全国打造服务型政府进程中,各地基本都开通了“便民电话”。而民生问题多是一些社会矛盾问题,如果便民电话问题及时解决,等于萌芽状态的民间矛盾在这里消灭,等于给稳定“治治病”,给和谐“扶扶正”,给政府排忧解难,有利于政府公信力、形象在民众心目中提升。小小便民电话,安定万千民家,其作用一点也不小,执政为民从便民电话开始,这也是执政智慧。
此次调查出全国政府便民电话服务质量合格率仅为48.9%,这说明绝大部分便民电话并没有发挥便民作用,也说明没有尊严和威性,抛锚了便民电话的巨大作用,这是政府工作的失责与弱智。说实话,便民电话是为民服务的产物,不是摆设、花瓶,也不是一个电话一个接听者而已,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少地方高调上马便民电话,实际并没有给便民电话安装上“尊严”与“威性”。接听者的权力独限于“记录”和“汇报”,至于电话反映的问题找谁解决,能不能解决,谁来问责,结果怎样,几乎都是一本“糊涂账”,便民电话的问题解决,完全靠接听者、有关领导的“意气用事”,这怎么能将便民电话问题解决到底呢?
便民电话被上级查到“怠工”,很多官员就一股脑把责任完全推给接听者,有时还用“临时工顶罪”;等到风头一过,便民电话又成了“野孩子”,注定逃不出不便民结局。要解决便民电话便民问题,首先,就要解决便民电话者的“权力”问题。因为级别低了、权力小了,说话根本没有分量,也不利于“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就要建立便民电话专管、专办、专督、专惩办公室,最好由纪委专职领导直接负责接听、专办;其次,便民电话要作为政府任务下达,这样就顺利纳入纪委问责、考核体系,各级领导就会对纪委转达的“任务”躬行到底。
便民电话不便民缘于制度问责“失灵”。必须看到,仅解决便民电话权力仍不够,还要出台系列便民电话办理制度、问责制度、民意测评制度,并公开便民电话配套问责“明白账”。让各级领导心里知道成本代价,让民众拿着制度武器监督问责。也就是说,便民电话上下道路障碍都打通,“这边电话来,那边事儿办”才能成为常态,便民服务率、民众满意率才能永久性“占领高地”。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