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始的全国性“裸官”大排查至7月底已经基本结束。各省份组织、纪检等部门,已基本掌握了本省的“裸官”数量。虽然排查已经结束,各地相关部门已经掌握了“裸官”的数量,但是当记者追问“裸官”的数量时,十余省市均回应“具体数据不便透露”。“裸官”对于各地而言,依旧是一个敏感问题。
“裸官”排查的目的,本来就是要查清楚在全国的党政机关到底存在多少“裸官”,从而采取措施来治理“裸官”问题,查处违法违规的“裸官”,防止“裸官”变贪。如果“裸官”问题只查不晒,不让相关信息向社会大众公开,无疑是闭门造车,排查“裸官”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首先,排查“裸官”行动公众高度关注。作为本届中央政府大力整顿吏治、肃清干部队伍的重要行动,排查“裸官”受到社会大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长时间的高关注度和高曝光率之后,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公开信息,为此次排查行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势必引发舆论的不满。排查结果的不公开将直接打击社会大众对中央反腐决心和力度的信心,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这对于政府进一步开展“裸官”治理和反腐斗争是不利的。
其次,“裸官”信息的不公开将使“裸官”治理缺乏社会大众和舆论的监督,彻底成为闭门造车。“裸官”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干部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它不仅需要党和政府下大决心和大力气,更需要的是一个严格监督的舆论环境。只有把问题放在阳关下曝晒,接受舆论的监督,才能避免在治理过程中出现官官相护、地方保护等现象,真正实现有效治理。
归根到底,“裸官”治理离不开社会群众的监督。以“特殊案例”、“不便透露”等理由拒绝公开相关信息说到底是一种官本位思想在作怪。为政者以为公布了这些他们眼中的“敏感信息”天就会塌下来,动辄对信息以保密的理由拒绝公开,无益于反腐斗争的大局,也无益于我国法治社会和依法行政的建设,只有保障民众充分的知情权,才能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在信息公开的道路上,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要破除官本位的思想,不要把舆论当做洪水猛兽,首先要善待舆论,其次要正确引导舆论,最后要善用舆论的力量,社会舆论不是政府的对立面,而是共建法治中国的合伙人。因此“裸官”信息应该敢于直面社会舆论,公开“裸官”信息天不会塌下来,反而会督促政府加强“裸官”治理,在治理“裸官”过程中应当善用舆论,而不是闭门造车。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