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解读】甘肃:现代农业快步走来
告别了一家一户式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仿佛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正快步向我们走来。目前,我省城市郊区、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以及农垦大多数地方已具备农业现代化的雏形;奶牛、生猪、蛋鸡等产业初步实现了现代化;设施蔬菜、优质林果、现代制种等产业已经向现代农业迈进。
从经营主体培育看,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如今,全省已认定龙头企业数量2424家,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3.7万余个,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种养大户也逐渐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开始起步,截至6月底,全省各种经营类型的家庭农场已达2670个,专业种养大户正在向家庭农场蜕变,或将成为我省未来农业发展的主体。
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全省坚持“三水”齐抓,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78万亩,集雨节灌面积发展到550万亩,兴修梯田3105万亩,初步走出了一条“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通过组织实施植保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农村能源、退牧还草等一大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使全省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改善。城市郊区、河西地区及沿黄灌区、中部川道河谷地区、农垦和陇东塬区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农机总动力达到2416万千瓦,全年农机经营总收入达94亿元,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年贡献额达到175元。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竞争力明显提高。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增强我省农产品竞争能力的“试验田”,更是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近年来,我省重点支持甘州区、肃州区和安定区全力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各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支撑水平逐步提升,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各地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样板区。
合理的规划为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有效发挥了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近年来,结合农业发展实际,我省加强了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专项工程建设规划制定和实施;编制印发了《甘肃省“365”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起到了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的作用,加快推进了全省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如何更好地挖掘土地潜力,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为此,我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信息收集发布、法律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切实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融资难是农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省积极探索融资模式,推动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省农牧厅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合作,本着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的原则,就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签订框架协议,编制了《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融资规划》。同时,我省争取多方投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2013年,我省共落实中央和省级各类资金48.86亿元,充分带动了市县两级财政和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积极投入现代农业建设,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在信息时代,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能使农业发展事半功倍。为此,我省加快完善拓展“12316三农”服务热线服务功能,为全省广大农民朋友和涉农企业搭建了解忧排难促发展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施了“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为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移动网络的短信、彩信、微信平台,进一步拓宽了为农信息服务渠道。此外,形式多样的物联网试点工作,也正在积极探索中开展,这一切必将为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起到关键作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