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别轻信网络偏方 不排除其是赚人眼球的营销手段
今天你养生了吗?工作再忙也别忘了养养生呢!这成了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的现代社会人群最迫切,最贴心的问候语。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网络让原先一些生僻难懂的养生知识传播变的更容易,更迅速。现在,打开微信朋友圈,各种养生帖子五花八门,多种食补偏方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一些被传神乎其神治病救人的营养食物却往往转天就被某专家说成多吃不宜,食用不当有毒,让人云里雾里。那到底该听谁的呢?微信朋友圈中的养生贴到底靠谱不?记者咨询一些中医药研究人士了解到,人生百病,雷同极少。所以一些偏方要因人而异,不可盲从。同时,记者调查发现,许多被疯狂转发的微信养生贴背后有公共账号为了赚人眼球引关注的营销运作嫌疑。
微信朋友圈“养生帖” 现转发热潮
“太晚睡觉等于自杀”、“为了十年后不得癌症、再忙也要看”、“胖是因为你吃的都是酸性食物,改变体质从吃开始”……周末一大早,米倩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很多信息在闪,打开一看,有五六条都是关于养生的帖子。其中一贴是关于怎样吃健康的碱性食物,并有减肥案例(成功用5周从125斤减到96斤)引起了她极大兴趣。该帖子上详细列举了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名单,还附上健康吃法和丰富图片,让人看的一目了然。米倩看完该养生帖后,果断的动动手指,将其转发给自己的老公。因为她老公也是个胖子,很需要这样的养生减肥知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只要一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许多养生帖子,其上所说的各种健康知识简直是包罗万象,传的更是神乎其神。什么“死在酸性,活在碱性,多吃碱性食品防癌”、“ 每天8大杯水保健康”一度被不少人奉为养生宝典。米倩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她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养生帖子,而她基本上都是每帖必看,看完再根据养生帖子的内容有选择性的转发个自己的朋友,亲人。而在她周围,喜欢转发微信养生帖的同事不在少数,一看到类似“空腹不能喝牛奶”,“隔夜菜致癌”的健康帖子以及“教你怎么吃变白”等美容瘦身方面的帖子,同事都会坐在一起彼此分享和讨论这些养生内容。
而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开始“迷信”网络流传的养生帖。家住农民巷附近的周育林,就是“养生贴”的狂热“粉丝”。周育林原来是金昌公司职工,退休后与老伴来兰州和女儿一起生活。他平日的爱好就是在电视、网络上搜寻一些养生知识,然后“如法炮制”的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周老伯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很多从网上和女儿手机微信里学来的各种养生知识。他觉得年轻的时候拼命工作,很多关于健康的小细节自己在平时生活中都不会注意到。现在老了,一定要保养身体,而网络上的一些食疗养生知识很好用,查找也方便。而且不觉中,自己的知识面也扩大了,和老伴也有了聊天的资本。
记者了解到,如今被疯狂转发的一些“微健康”信息大多紧跟生活热点和饮食习惯,这也是这些信息如此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比如“看季节养生有度”等妙招就在微信上的转发量非常大。采访中,像周老伯一样,多数兰州市民都表示或多或少的关注以及转发过微信“养生贴”,并认为其中的不少健康知识很贴心、很实用。有些甚至已成为不少人日常生活的保健准则。
部分养生贴言过其实 并不靠谱
记者发现,被广泛转发的微信朋友圈“养生贴”多数标签都为“健康养生保健常识”,其内容有诸如“糖尿病奇方”、“神奇的民间秘方”、“中医养生奇方”等。而这些五花八门的偏方妙招也让一些市民不解和困惑,“真不知道是从哪里突然冒出来这些方子!我觉得有些不靠谱。”机床厂的老刘表示,自己孙女给自己打印了一张养生微贴,记录了十几种食疗金方,能治各种老年慢性病。他也自己试过几次,也没什么明显疗效。所以老刘对这个也是半信半疑。
有一个改变酸性体质,把命捡回来”的养生帖近期在朋友圈里传播的非常火爆,记者也曾仔细阅读并转发过。其上面说在弱碱性体质下,癌细胞是无法生长的,甚至是无法生存的。可当记者在网上查找发现,这则养生贴已经被多方辟谣,所谓的碱体质抗癌也并没有科学依据。本月中旬,央视专门就此帖的真实性做了医学专家采访。而据相关医生介绍,从来没有听说过血液会变成酸性的,无论一个人得了什么病,他的体液和血液PH值都应该在7.35-7.45之间,除非就是酸中毒,或者碱中毒。
而葵花子、口香糖、市售瓶装鲜果汁、爆米花等大家常爱吃的食品,最近也在网络上被列入“10种易致癌”的黑名单中。而记者近日采访相关食品安全专家对这几种食物逐一分析后,专家表示,只有“黑名单”中提到的腌菜食品是目前明确可致癌的食物,其余食品则并没有那么“邪乎”。专家表示,霉变食品、蕨菜、过度油炸食品等含黄曲霉素或含芳香烃类物质食品,致癌风险性较大。
准妈妈徐女士因婆婆天天试验养生贴的偏方而苦不堪言。“婆婆听别人说‘人体中99%的钙都存在于骨头中,多喝骨头汤能补钙。’于是每天不断的给我做骨头汤,喝的我现在一见肉汤就反胃了。后来,我看到中央二台的节目‘是真的吗’,上面专家分析:骨头汤并不能补钙,奶白色的汤不说明钙含量高,只表示脂肪含量高,热量高。骨头汤所含钙质多为不溶性的钙盐,人体吸收差。研究发现,每百毫升骨头汤中只含有2至5毫克钙,还不到普通牛奶含量的1/20。不管骨头用量有多少,炖的时间有多长,都不能明显增加汤中的钙含量。现在,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无用汤。” 徐女士说。
仔细梳理之后,记者发现目前,许多被广泛流传的养生贴貌似都非常有道理,其实往往言过其实。
比如——每天8大杯水保健康。相关中医专家表示,每个人所需要的水都不一样,喝多了不但无益健康,还会造成肾脏的负担。人体摄取的水分除了经由排汗或呼吸时排出外,仍需经由肾脏来代谢,如果水喝得太多,肾脏排水量增加,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易让肾脏功能衰竭,反而易影响肾脏的健康;而且,体内的电解质会因为被太多的水稀释,引发电解质不平衡的危险。
“很多人只注意喝水的量,却忽略了在日常饮食中也会摄取水分,比如每餐吃的食物、水果、饮料都带有水分,三餐至少占了500毫升;因此,每天喝的水必须1700左右毫升,否则就会饮水过量,肾脏病或心脏病患者甚至需要限水,以免危及生命。”营养师张翊说。
“板蓝根预防流感”的微贴想必你也看到过。一到流感季节,很多市民都会想到板蓝根。在大众的眼中,板蓝根似乎成为了各种感冒的灵丹妙药。对此,枣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江大夫表示,板蓝根确有抗病毒的作用,但它也是药,同样存在副作用。此外,板蓝根并不能预防流感,脾胃虚寒的人士也不宜服用。过量服用还会引起消化功能和造血功能的不良反应。
还有一条美容养生贴很受女性关注,那就是洗肠、断食会让皮肤变得透明有光泽,能够排毒养颜。一些女士也会去一些美容机构花不少钱洗肠,目的是让自己的身体里没有宿便,不蓄积毒素。有些爱美人士还选择断食的方法排毒,即一周里有一天不吃饭,只吃水果或者喝蜂蜜。但中医研究人士则表示人体排毒,除了正常的大便、小便及出汗三种排毒通路,古代人甚至还有春秋放血排毒的说法,但洗肠容易让肠管变粗,长时间反复刺激还会使肠管麻痹,最终导致一些人为因素疾病。而断食排毒法也要因人而异。有的人脾胃虚寒,吃水果等凉的东西胃里会发生胀气。如果你是超负荷工作者,到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身体会出现乏力、眩晕、低血糖症状,对健康会有很大影响。
很多网络偏方有“营销嫌疑” 不可轻信
据相关权威统计,网上流传火爆的偏方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投入少,材料随处可见。网上流传的各种偏方多是各种食补,涉及的材料多是日常可见的食材。见效不明显,效果难以衡量。许多偏方都偏向于调理,补气益血,滋阴补阳等等,难以量化衡量的效果最常出现在效果说明中。许多服用患者也表示,好像吃不吃就是那么一回事。更有人把没效果推到服用时间不够长上;副作用不明显,死马当活马医。由于偏方的材料普通,大部分偏方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在许多患者看来,所谓的偏方根本不是药,就仅仅是食谱的细微变化。
对此,从医30多年的退休老中医李珍介绍,虽然这些“养生贴”里面有一部分健康知识内容有一定道理,但是也要因人而异,不可盲从。特别是有些帖子说可以包治百病,甚至可以治疗癌症,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专业医生的微博,不会发布治疗什么病的秘方,更不会给出什么包治百病的药方。因为病人的病情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有一个方子应对所有的患者。所有的健康知识、方法,都是建议性、辅助性的。对于一些食用的偏方,更要先向专业医生咨询后再服用。想要养生美容,不是单靠微博上的几个帖子就能够做到的,更应注重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锻炼。”
细心市民会发现,仔细阅读手机微信朋友圈的此类养生帖子,不少文章的最后会附上一些公众账号或是网址一类的信息,并且提醒转发、关注账号和网站。于是,很多不懂养生知识的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加上网络上只要点击几下就能轻松传播,使得很多不太靠谱的信息四处传播。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被疯狂转发的微信养生贴背后有公共账号为了赚人眼球引关注的营销运作嫌疑。
兰州一位陈姓IT人士告诉记者,类似的养生贴,其实也是营销公司为客户做出的某种策划。而这种养生软文营销是较成熟的营销方式,在申请完微信公共账号后,网络营销公司会通过客户的账号,发布一些养生或者心灵鸡汤的软文。通过这些软文,吸引更多的“粉丝”。当然,这些服务性的文章,有可能最终的目的是将粉丝吸引来,参加后续举办的各种销售活动,从而把“粉丝”转为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