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急诊又取了一个气管异物,一个1岁8个月的小女孩,吃开心果后呛咳引起的,手术很顺利,当我在手术室门前告诉家长手术结果时,一群家长激动得泪流满面并已语无伦次了,孩子的奶奶更是不知如何表达谢意,那一刻也是做医生最开心的时刻。”这是一个医生的一条微博。我们几乎能看到那个画面,“一群家长泪流满面语无伦次”,也几乎能感受到医生“最开心的时刻”,这个职业有着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我们还确定地能看到医生和患者和谐相处的美妙时刻。
然而,一连串的恶性袭医事件在网络上被报道,这让医患关系一再成为讨论的焦点。“看着各地医生被打,被砍事件,我们在愤怒、悲痛的同时多了一些恐慌,我的几个同事第一反应是不敢单独值班了。大家都在叹息为何选择这份职业……”微博中这位医生说,每天,成千上万的患者挤破头去三甲医院找专家就医,谁会知道,千难万难挂号见到医生,会满怀这样的恐惧和纠结在工作?
医生和患者,曾经如同牧歌般的美妙、信任的关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种人与人的关系,与生命有关,可从救命的关系到致命的关系,医患者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逆转。看病难,咨询医生难,选择治疗难……在患者看来,医院的门槛难进,辛苦排队几个小时,花费了昂贵的检查费和治疗费,才能得到医生寥寥数语,有时还受到斥责。而医生也是满腹牢骚:工作辛苦、收入不高,还要受到病人的种种冷嘲热讽,甚至投诉。医患之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记者采访中发现,医患矛盾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沟通不够。只有好好说话,用真心办事,这将是解决“患者委屈,医生苦衷”的一剂良药。
患者委屈:排队一早上专家看病不到三分钟
这是一则真实的求医经历。黄先生向记者细细讲述……
妈妈因口服左氧氟沙星后出现药疹,浑身皮疹发痒,满身都是抓痕,血淋淋的,在附近医院做了彻底的检查和治疗后,依然没有好转,病情反而出现进行性加重。心急如焚的我,带齐了检查结果和病历,陪妈妈去某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看看。
很不容易挂上了专家号。清晨,第一个进了诊室。不想,穿着白大褂的老教授连头都不抬,只低头问了一句,就开始开化验单。我一看要做检查,就赶紧递上了之前的检查结果,毕恭毕敬地讲述起母亲的病史。可老教授依然头也不抬,一句“外院检查结果不管用”就把我给打断了。
无奈的我只能弱弱地询问:“您要不要看看病人?”
“不用。赶紧去做检查,等下周结果出来再过来”,老教授答得异常果断。
我说“您怎么都不看看病人也不问问病史呢”,老教授听了很不耐烦,说“检查结果没出来,看什么病人?”当我还在询问时,老教授听了,干脆理都不理我,对着门口就开始喊下一个病人进来。
这下彻底把我给惹恼了。眼瞅着生病的母亲,于是,我掉头就去医院门诊部投诉了她。
医院很快处理了投诉,老教授麻木地对我和妈妈说:“对不起”,我想到此为止吧,我也不会找她继续看病了。我们没有做任何检查和开药,我很不舒服地离开了这家医院。当时我在火头上,本想去医院大闹一场来发泄自己的怒火,但是再三考虑,还是忍了。我想,老教授也是凡人啊,他也有疲倦和不开心的时候,可能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吧。妈妈也很奇怪,说这家医院这么有名气怎么会这样呢?
后来我们又去了另一家医院,挂了一个年轻的副主任医师的普通号,他的病人很多。我们耐心排队等了很久才进去,他态度温和,一直耐心聆听我和妈妈讲述病情,时不时提问一下,并在一张纸上快速地记录。然后自喜地看了我们带来的每个化验结果。最后经过归纳分析,很认真地给我们讲了以下他的观点,建议我们暂时口服糖皮质激素。并且讲了以下可能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尽管最后的疗效也不是很好。但是至今我仍旧不能忘记那个医生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好感印象。
其实,作为患者我们面对病情一无所知,心急如焚,想问专家多询问几句,但每次看病,排队几个小时,进了专家门诊,却和医生对话不超过三分钟。有时候,我们患者需要的仅仅就是一个好态度和耐心解答。
医生苦衷:整日奔忙挽救生命却遭家属指责辱骂
120急救医生和各大医院急诊科的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突发急症需要抢救的患者,他们的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收入却并不是很高,有时还会遭到患者家属的无理指责、辱骂甚至殴打。
据一位120急救医生回忆,有一次,120急救中心接到求助电话说一名老人突发急病不省人事,要求中心派车前往急救。医务人员仅用8分钟就到达急救现场,并迅速对病人进行了体征检查,经查发现病人瞳孔已散大,心电图显示呈直线,120现场急救医生立即对病人实施电除颤、心肺复苏等医疗手段进行紧急抢救,同时向在场的病人家属介绍病人情况,让患者家属有心理准备。
此时现场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男性病人亲属冲上来就殴打正在进行急救的120急救医生,边打边说:“告诉你们,不管使用什么办法也要给我救回来,否则你们就从三楼跳下去!”
这位120急救医生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情况下,继续回现场对病人实施抢救,又经过几轮的抢救后仍无效果,于是按照死亡的临床诊断标准,向现场亲属宣布病人已死亡的临床诊断结果。刚才的家属再次冲上去将大夫按倒在地对他进行拳打脚踢,导致身体多处受伤,头部多处外伤并浮肿,且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
90%的患者希望找好大夫、好主任看病,很多专家主任上午出门诊一般下午一两点钟才能吃上午饭。医生们表示:“患者们起大早赶来排队挂号到了中午还没看上,我们能忍心不管吗?加班加点是常事,中间连厕所都没法去,只能忍着。”
据儿科医生介绍,到患儿就诊高峰不少医生都会因过度劳累而生病,为保证患者就医,医生加班加点已是惯例,收费、划价、药方、输液这些所有的部门也都不能下班,都得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就拿穿刺扎输液针来说,当班护士最多要完成300-400人次,即便是非常有经验的护士,一天工作下来眼都花了。家长的心情医护人员完全能理解,但接诊人员也希望带患儿看病的家长能理解他们,医生也是人,工作时间长了也会累,但他们会尽最大努力给患儿把病看好。
甘肃省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刘勤说,其实就诊的患者中大约有20%不需要到大医院排队等候,他们多是慢性病、常见病,往往在社区医院就能解决,但就是为了图个心里踏实,宁肯排队也要到大医院看。所以在专家处扎堆看病的思想观念是导致看病难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很多专科药物基层医院不齐备也是问题,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都需要长期服药,患者想图方便去社区医院开药,但很多药物都没有,只能跑到三级医院去。况且现在三级医院设有便民门诊,取药也很方便。
医患矛盾:一场“没有赢家”的“战役”
相信大家生活中,自己、家人甚至亲戚朋友总会遇到这样的无奈:“早早起床出门,辛苦排队挂号,专家5分钟就打发了。”“本来心情就不好,到了医院还受气”。“一上午要坐5个小时,看50名患者,连水都不敢喝。”“我们被患者家属逼到墙角,任凭他们辱骂,有的还要动手,直到警察来才解围。”……大家都不满意,大家都有各自的难处,真是令人感慨!
患者的不满溢于言表,医生的窘状也让人同情——这样的“两难”境地,难道就真的没有“药方”?更让我们感到难堪的是,我们面对的一项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危险”——“仅10%患者信任医生”!看来,医患关系之间到了“冰点”阶段,如果不解决,就必会成为“疑难杂症”,就必会继续损害更多人的权益:因为,我们在不信任的环境以及关系中,在提高不明显甚至是滞后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根本就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得了双方的“平静”与“和谐”。
医患矛盾加剧“没有赢家”。医院聘请大量保安,医生戴钢盔上班,患者带录音笔就诊……本应站在同一战壕的医患双方,近年日益走向对立,有时甚至演化为暴力。在这一场“没有赢家”的“战役”中,单独靠医患双方哪一方的努力都不能改变现状。
据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的调查统计,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间,中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另据《人民日报》发布的《聚焦医生执业状况调查》显示,近十年间,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
采访中,一些医生因此自认是“弱势群体”。医务人员坦言医生作为一个职业,已经丧失了大众对其足够的尊重,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医生群体所蕴含的集体性的焦虑感,也已经越来越强烈。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一个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最低标准是5%,201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当年GDP的5.57%,勉强进入及格线。事实上,中国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和护士数远远低于很多国家,而我国医护人员所承担的病床数远远大于很多国家。
也因为医患关系的紧张,出于对自身安全考虑,许多医生越发保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病救人的效率。采访中,一些医护人员坦承,医患关系恶化和频发的暴力事件让医生心理负担很大,变得更加小心谨慎,对一些年龄大、手术风险大的患者有时更愿意推荐保守治疗。
不难想象,束缚了医生的手脚,制约了医学的发展,最终受害的是全社会和所有的人。
医患良药:微笑多一点 沟通多一点 理解多一点
医患关系的紧张,这个趋势要不得,要么多年后没有人从医,大家没有医生给看病。虽然有些医生没有医德,但大部分人还是好的吧,每每在医院都能看到治愈后的患者送来锦旗表示感谢,那为何我们大家不能将心比心呢?对医护人员给予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我想我们也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生与患者之间其实并不是朋友关系。一个真心为病人着想的医生,他会按照原则、按规矩、按程序看病。病人做得好,我会毫不吝啬地表扬,但是病人不听话,我还是会警告、提示,甚至严厉地批评,尤其是乱停药导致病情复发的情况。
病人与医生的信息不对等,在病人眼里,疾病让其害怕、担忧,而医生的职责就是要向病人解释病情,并且医生必须要用生动的、形象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解释病情,这种方式会让医患双方都变得轻松。
有的病人“久病成医”,不太听医生的话,实际上,个人的体会和经验虽然很重要,但医生有专业知识,故还是建议病人的个人经验要与医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病人要按时复诊的原因。
对病人态度好一点,话说得有技巧一些,让病人自我感受好一点,就能减轻其症状,所以治病第一要素不是手术刀,也不是药物,最重要的是语言。然而,我们现在的医学培养模式是应试教育、生物医学教育,缺乏的正是人文医学教育。要知道人文关怀是治愈“患者委屈、医生苦衷”的一剂良药。
正如网友所说,矛盾的人生,螺旋式的社会,人呀,都能当一次医生就好了,或者说,人呀,都能当一次患者也行!所以要提倡医患换位考虑问题。过去我们医院常常倡导医生讨论:“假如我是一名患者”。可是我觉得什么时候也开展一次讨论:“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或许事情能好多了。
医患关系,应该是对付病魔的战友关系,而成见与提防,更不应该成为横亘在医患之间的鸿沟。如果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多一点,相互尊重多一点,很多医疗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