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2月18日讯,3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滑坡地质灾害撕裂了东乡族自治县县城,造成城区近三分之二面积出现裂缝和塌陷,破坏程度深、成灾面广、影响面大。
3年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倾力支持下,东乡族自治县县城灾害治理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竣工,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独具民族特色的美丽新城在灾害废墟上崛起。
东乡族自治县县城锁南镇坐落在海拔2477米的高山之巅,素有高原山城的美誉。
2011年3月2日18时55分许,正当辛劳了一天的人们准备吃晚饭时,灾难突降,滑沙飞泻而下,地动山摇。“黄土飞扬,房屋摇晃,整个县城都在震动。”锁南镇王家村受灾群众马祖里哈心有余悸地说。
滑坡区位于毗邻文化广场的撒尔塔文体广场西北角斜坡,滑坡体长100米、宽70米、高52米,滑坡土方量18万立方米,瞬间将广场部分场地吞噬。受其影响,县城供水、供暖、排水设施和道路、电网不同程度损毁,地面建筑物出现下陷、倾斜、开裂。
灾情就是命令!东乡族自治县第一时间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抢险救灾有力有序。一夜之间,454名受灾群众得到及时安置。130家商铺及时关闭,人员全部撤出。29家机关单位应急避险搬迁。损毁供排水管网和电网的抢修争分夺秒进行,县城供水、供电很快恢复正常。
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短时间内落实国家支持项目资金,启动实施总投资19.87亿元的东乡县城灾害治理和灾后重建规划,帮助东乡族自治县29万各族人民建设一个地质安全、功能完善、风格独特的现代化县城。
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乡族自治县,向东乡族人民表达美好的新春祝福,向东乡县城灾后重建工程技术人员和农民工拜年,要求大家坚持统筹安排,安全施工,确保工程进度,保质保量完成重建任务,给东乡族人民建设一个美丽的新县城。
省上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心系东乡灾区,帮助东乡县解决灾后重建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做梦也没有想到,新县城这么快建成了,而且还这么漂亮!”站在高高的锁南坝山梁上,眺望着灾后恢复重建的美丽家园,锁南清真西寺教长张忠华满心欢喜。
走进昔日滑坡处沉陷的撒尔塔文体广场原址,一座凤凰公园涅槃新生。
公园中,以东乡族民间叙事诗《米拉尕黑》主人公为原型,精心打造的米拉尕黑和海迪亚雕像引人注目,辅以《伊斯哈的故事》《蛤蟆姑娘》《白羽飞衣》和《赤孜拉妩》四个东乡族民间故事场景浮雕墙,成为东乡县城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建筑。
重建的体育场,足球场、篮球场、田径场相映成趣;新建的市民广场,青山环抱,绿树掩映,景致旖旎,成为群众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在主街区,一幢幢办公楼、生产楼、商贸楼楼体建筑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穿衣戴帽”,一灯一树一砖一景中,皆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构成一道亮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旧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小巷民居建筑,以东乡族文化的整理应用为主线,诠释灾后重建主题,彰显“东乡故里、陇上明珠”的城市风貌定位。
楼群中,一街一路都用东乡语命名,以汉语和英语释义,张扬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寓意智慧、勇敢、善良的“赤孜”大街,寓意光明和希望的“纳让”路,把曾经破碎的县城连成一体,也把干部群众的心凝聚起来。
在重建区中轴线上,矗立起东乡县城灾后恢复重建纪念碑和“恩泽乡土”景观雕塑,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铭记着东乡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以民族民俗艺术表现形式,寄托着东乡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团结、进步、崛起,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梦想。
“3年间,削平一座山头,填埋一条深沟,建起一座新城,涉及灾害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42个重建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东乡族自治县从大灾走向新生。”东乡县城灾后重建办副主任张涛说。
新家园,新生活,新起点。高世太表示,东乡族自治县要大力营造感恩奋进的创业环境,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大机遇,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东乡。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