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节假日安排终于公布了,与往年相比的一个最大变化是,春节虽然还是拼凑成7天长假,但延迟一天,改成从正月初一开始放假——从2007年开始实行的除夕放假,在2014年宣告结束。(《新京报》12月12日)
按照专家说法,这次调整的方案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解决连续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二是解决调休过乱的问题,让节假日更顺其自然。但从目前舆论看,最关注的还是“除夕不放假”。在许多人看来,延迟放假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虽然过去除夕不放假,但事实上,几乎所有单位都在除夕这一天放了假,除夕是一个“不放假的假日”。而2007年修订的放假办法,将春节假期调整为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这也在事实上造成春节少放了一天假。节假日安排最关键的其实还是“多放几天假”,在2014年放假安排征求意见中,延长春节假期的呼声也很高。
现在,虽然春节假期并没有增加,但由于从正月初一开始放假,而除夕“遵循惯例”一般都会放假,从实质上讲,也就是“多放了一天假”,好处显而易见。既没有打破现行的放假福利,又变相增加了国民福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亲民色彩。
不过,“除夕不放假”的皆大欢喜,是以削弱制度的权威性为前提的。如果“除夕不放假”指向的只是个别群体,比如说仅仅指向公务员,那后果可想而知,对于制度文化的强调,将会被放到无以复加的位置。可现在因为是对大多数人有利,所以就被选择性地忽视了。而且,我们也不能不考虑现实的复杂性。比如,在劳动者弱势的背景下,如果一些资方就是“不解风情”,不肯除夕放假,那一些劳动者只能望眼欲穿了。
既然听懂了民意,也愿意顺应民意,倒不如大大方方,将春节假期多加一天。
原文标题:“除夕不放假”的得与失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3_12/13/32097386_0.shtml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