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12月1日,即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每年的这一天前后,从政要到明星,从媒体到公众,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艾滋病防护这一人类要共同面对的主题。今年的情况亦概莫能外,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政府责任为依托,强调了为患者提供治疗和帮助的必要性。而在同一天,国家卫生计生委预防艾滋病宣传员彭丽媛女士也参加了在京举行的2013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
公众人物尤其是国家政要直接介入防艾宣传活动,当然具有非凡之意义。这是因为当艾滋病人作为一个被妖魔化的群体大规模出现之后,就重要性而言,如何消除社会对该群体的歧视已经达到了和如何防艾、抗艾不相上下的程度了。2011年至今,国际防艾日的口号一直是“Gettingtozero”(向“零”艾滋迈进)。具体释之,“零”代表三大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死亡和零歧视。
不过,全球层面的抗艾机构之所以敢放出“向零进发”的豪言,主要基于的是全球艾滋病新发病增长率在下降,死亡率与高峰年份相比也大幅下降,在治疗手段上取得较大进展。但回到中国社会防艾的具体情境,就不难发现中国并未与全球处于同一步调。尽管我们无法获知到2013年为止中国究竟存在多大规模的染艾滋病人数,但根据青年学生染病率的统计和个别地区染病人口的统计,目前中国的染艾滋病人数并未跨过人数峰值。为此,我国今年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也被定为“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这样的口号也更符合中国实际。
对于中国而言,达到零新发率的目标几乎不可能,但零死亡和零歧视的战略目标却是可以期待的。尤其是“零歧视”,作为一种“社会偏见”,艾滋病因为其自身存在一定的专业壁垒,加之传播过程中被误传误导,已经成为继续生理上的艾滋病之后又一困扰感染者的压力来源。也由于害怕被社会所抛弃,被身边的社会关系所放弃,很多可能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的人群拒绝进行检测。而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强化了抗艾、防艾的难度。
观念上回归科学显然可以让防艾大业事半功倍,而除了效率上的考量,确保感染者群体的不受歧视本身也是值得全体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艾滋病的传播只有三种途径(血液、性、母婴传播),艾滋病不是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疾病,日常生活接触(如共同进餐、握手等)不可能感染艾滋病,但是这样的常识依然未能普及。对艾滋病的无知加深了社会的歧视。被媒体誉为“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医生多次强调:“正确的防艾知识是预防艾滋病的良药。”
为此,如前所述,要普及科学正确的看待艾滋病的知识和观念,政府的积极介入和公众人物的挺身而出都显得十分必要。在中国,政府作为社会资源最大的占有者,除了做好最基本的防治体系建设外,做好科学观念的传播工作也很重要。
而另一方面,一些公众人物身体力行地倡导则更有利于消除公众对艾滋病认识上的误区。诸如濮存昕这样家喻户晓的演艺人士,其十三年如一日为消除艾滋病“零歧视”所作的努力以及所取得成效都是有目共睹的。
社会偏见历来是一种痼疾。正如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张文康所期待的,“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生社团组织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事实上,不仅仅是大学中的社会团体,包括活跃在防艾第一线的NGO往往承担了科学观念普及任务。正是有了这些扎根个体和感染者社会网络的社会组织,信息的传递才更加快捷,观念的普及才有保障,措施的推广才有依靠。
艾滋病进入中国已有28年之久,而成规模的暴发期亦有近20年之久。今天,面对汹涌的“超级癌症”,艾滋病问题不再被某些公共机构所刻意遮蔽,中央业已提出了“四免一关怀”的救治政策。而就社会防艾力量而言,尽管曾经的那些防艾斗士们各自离散,但更大规模的NGO正在兴起。从政府到社会,携国际之援助,共同抗艾,向零歧视迈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梦想阶段。
原文标题及链接:共抗艾滋,向零歧视迈进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3_12/02/31716201_0.shtml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