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悲剧频发 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一种痛

时间:2013-08-20 10:59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晔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8月20日讯 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张轶超说,一个忧伤的事实是,政府已无力应对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而问题将在未来愈加突出。社区与公益组织的“并肩作战”,是解决办法之一。
  
  杭州之江饭店对面,石灰桥社区,老底子的小区。
  
  2个多月前,9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童妈妈慢悠悠踱到小区水果摊前,问卖西瓜的小帅哥:“租我房子的小伙搬走了,要不你来住?房租少点无所谓。”一旁熟人,都以为老人在开玩笑。其实她是当真的,只为了,两室户里有一个可以说说话的邻居。
  
  2个月后,8月7日,杭州连续第19个高温天。下午3点到4点半,是童妈妈每日最大的“想头”,这个时间段,参与社区帮扶的俞阿姨上门来聊天。按惯例,童妈妈提前半小时,先把空调、电视、电扇打开,将自己收拾齐整了,仔细候着。
  
  这日午后3点,俞阿姨顶着烈日,准点上门。敲门无人应。折回家打电话,占线。再上门,仍敲不开。叫来120,撬门进入现场,空调开着,童妈妈的身体已经硬了……
  
  对于切换至“烧烤”模式的城市而言,这样的消息令人心头一冷。若算上之前,这已是短短半月来,见诸媒体的杭州第四起空巢老人死于家中事件了。
  
  类似的事情,又何止杭州。
  
  “妹妹”的飘零
  
  童妈妈和对面单元里另一位99岁的老寿星陆奶奶有着相似的命运。都是早年丧偶,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独居,寂寞数十载,她俩相携作伴,形同姐妹。
  
  这对“姐妹花”常和其他老人一样,在树荫下闲聊、读报,逢上相熟的,必搭牢对方的手,否则不足以显亲昵。
  
  她们也被左邻右舍捧着、宠着,一天内被许多人问:“想吃点啥?要带点啥菜?”小区里,这种不是亲情胜过亲情的氛围,随处可见。
  
  1个月前,陆奶奶突然摔跤,恰是童妈妈及时发现并通知“姐姐”的家人。“姐姐”住院治疗,留下“妹妹”形只影单。
  
  8月7日出事那天,上午10点,邻居包阿姨买菜回来,和正在树荫下的童奶奶打招呼,但见她怔怔念着“姐姐”,悠悠道:“她住院,费钱又遭罪的。你说,今后我会不会也这样……”
  
  话音被包阿姨立马打断:“别瞎说,你不是好好的吗!”
  
  当天中午12点半,童妈妈接到女儿的电话,报过平安。
  
  可悲剧已如影相随。下午,当120撬开那扇“敲不开的门”时,老人躺倒在地已一动不动,固定电话机的话筒从桌上垂挂下来。她是要打电话?还是接电话?无处求证。她的粪便,厕所里有,客厅有,身上有,电话听筒旁也有。
  
  老人年近70岁的女儿踉跄赶到,这位头发也已花白的女人拼命喊人拿热毛巾来,要将母亲的身体擦热……
  
  令人唏嘘的老党员
  
  杭州城的另一小区,此时仍在唏嘘着另一出意外。
  
  7月30日,最高气温40.5℃,与6月27日的“史上最热”持平。这天下午,杭州向老天爷要水解渴,在余杭、临安实施人工降雨,气温很快跌入30℃。翌日,雨水也滴滴答答。
  
  8月1日,猝不及防一场豪雨,晚上10点多,杭州天城社区何主任刚回家躺倒在床,手机惊悚响起,社区治保主任来电:“一户空巢老人可能去世,现正准备撬门。”二话不说,赶到现场,何主任断想不到,竟是那位总是笑吟吟的杨大伯!警察说,只把门拉开一条缝,就见门内地上露出两条腿……
  
  平素,天城社区的社工们与杨大伯照面颇多。83岁的老人,话不多,但慈祥乐观。满是洞眼的白色汗衫是他夏日里唯一衣着,在公园里打牌、下棋是他每日固定节目。殊不知,人前总将眼睛笑成弯月的他,竟独自照顾着78岁、多年中风一直卧床的老伴。老伴已无法说话,都靠纸条沟通。
  
  若按杭州市最低生活保障,杨大伯够不上低保户标准,但家庭又确有实际困难,故而被社区特殊照顾,由社区出面,找到附近企业每月固定帮扶及捐助,逢上夏季高温、重阳、春节等日子,社区还会主动送上慰问品。
  
  对于被社区优待,杨大伯一开始就谦让。去年附近大卖场要与社区7户空巢、独居老人结对,社区专门安排了包括杨大伯在内的3位老人前往参加结对仪式。路上,作为老党员的杨大伯悄悄告诉社工:“其实,我生活还可以的。”
  
  社工当即宽慰他:“没事,这是社区应该做的。”俩人继续走着,杨大伯渐渐走在了前头,突又折回,又对社工道:“要不,你再考虑下?”待结对归来,感到“受之有愧”的杨大伯自恃身体硬朗,跟其他几户老人说:“今后我来替你们领卡,省得大家都跑一趟。”
  
  就是这么一位高风亮节的热心人,走得突然。
  
  事发前一天即7月31日,上午9点,社工与杨大伯通电话,通知他领取社区针对80岁以上老党员的高温慰问品。上午10点,另一位社工上门探望,敲门无人应,遂关照楼下车库管理员帮忙联系杨大伯。
  
  第二天晚上即传来噩耗。警察破门而入时,屋里没开灯,头顶的风扇慢悠悠转着,杨大伯躺倒在门口,已停止呼吸,他瘫痪在床的老伴也没了气息,身边有张纸条,写着“要吃饭”。
  
  惊弓之鸟
  
  有隔岸观火的居民拿那张 “要吃饭”的纸条说事,对前来采访的媒体指责社区不作为,说老人是活活饿死的。熟识杨大伯的邻居即出来辩称,杨大伯的老伴中风无法说话,夫妻俩靠纸条沟通已整整4年。
  
  又有居民搬弄说,杨大伯家空调已坏两月。后来警方仔细检查核实,空调未坏,老人节约倒是事实。但这个偶发事件,让天城社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天城社区总共11名社工,从此开始草木皆兵、也几近崩溃的生活。
  
  先是高密度“敲门”。
  
  其实,对于社区内的66户独居老人和83户空巢老人,天城社区早就实施了“黄丝带”走访行动,社区实行片长制,每位社工均有责任田,独居老人须每日走访,空巢老人则为2-3天走访1次。
  
  杨大伯夫妇的突然离世,把社工们的发条上得更紧,无论空巢、独居,探访频率统一为每天1次。
  
  那些60岁左右的“年轻老人”,见到不厌其烦前来确认他们是否还“健在”的社工们,几乎告饶。但社工们继续厚着脸皮。因为相较意外发生后所要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还是前者“伤得起”。
  
  8月13日下午3点半,顶着火辣辣的日头,记者跟随天城社区副书记小曹一同走访她所负责的片区。她数了数表格,“今天要走掉27户”。到了某幢202室,铁门锁着,但内门开着。这一室一厅的房子,住着一位81岁的张大妈。小曹喊了半天,没人出来。她紧张起来,正准备给张大妈拨手机,隔壁邻居探头说“一早就见她出门了”。
  
  小曹略松口气,但一转念仍不放心,打张大妈手机。对方接听了,小曹说:“大妈,去儿子那儿了?天那么热,就别在外面走了哦!……您可千万注意咯!”走访完这27户,还有一大堆事,包括对空巢和独居老人家空调损坏或无空调情况的排查。
  
  社区短信平台也很快建立起来。通过这一平台,社区将社区值班电话等信息打包发给老人家属。待周末将临,该平台会提示老人子女们“常回家看看”……
  
  嚎啕大哭半小时
  
  即便没有这些所谓的“补救”措施,社区何主任依然觉得社区“仁至义尽了”。
  
  惨剧过去的半个多月来,她整夜整夜地失眠,被闪回、怀念、自责和委屈轮番折磨着。见到记者的前一天,她刚参加完区里召开的“抗大旱保民生保安全”大会,回来后,她嚎啕大哭了半个小时。随后她在微信上说:心若倦了,泪也干了。
  
  其实,“高温”这一敏感词汇早在天城社区防范之列。何主任原本考虑开放社区中心2楼会议室,打开空调,供老人们纳凉。但社区工作做久了,习惯往周全处想——八九十岁的老人了,天天上楼下楼不方便,怕就怕顾此失彼,又遭非议,里外不是人。
  
  深有同感的是石灰桥社区主任崔莉莉。10年前,石灰桥就被街道要求建设星光老年活动室,但崔莉莉感到压力极大。
  
  先说场地条件就不成熟。对此,街道的意思是“可以跟辖区单位商量”,但没有政策优惠的“商量”,最后让社区将自己自嘲为“高级叫花子”。
  
  再说人员配备,目前,可享受政府补贴的公益性岗位只有保安、保洁、保绿3类,可老年活动室的工作岗位哪个也套不上。对此,街道的意思是“发动居民群众”。但社区不得不多虑,活动室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怎么办?万一老人在活动室内出了状况,子女找来算账怎么办?算谁的责任?
  
  拍脑袋想当然的事情,即便有着良好初衷,也极有可能变成“空架子”或“不可能的任务”。
  
  将这种种方案纷纷否决之后,社区回到了最为原始的“人盯人”战术上,借由社工们透支的体力和不厌其烦的重复登门,编织起一张监控网。但这张网怎可能万无一失?何况,拆迁、防疫、文明创建……社会各条线的职能,最后都落实到了社区,社区从配角变成了执行的主角。而社区空巢和独居老人的监控工作,也只是社区纷繁复杂庞大工作量中一小部分……
  
  谁的赡养
  
  高温引发的意外,让社区开始 “打仗”,但另一个群体,似乎并未紧张起来。
  
  天城社区副书记小曹告诉记者,他们所在的区规定,70岁以上老人,但凡不与子女同住的,哪怕是在同一小区但非同一幢房子,都能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评估等级,家政人员以两周一次到天天上门不等的频率服务,费用由政府埋单。良好初衷,结果令人意想不到。有些老人的子女,为利用好这项政策,不惜从父母处搬离,就此,将赡养的责任推给了社区。
  
  天城社区某幢2楼,92岁独居老人徐老伯,今年4月老伴刚刚去世。他在从这项政策中获益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位“被抛弃”之人。当记者走入他一室一厅的屋子时,发现窗明几净,地板锃亮,这显然不是眼前这位身患糖尿病、双脚皮肤已开始溃烂的老人所能亲力亲为。社工告诉记者,徐老伯共有4个子女,因为老人直接将房产留给了他所喜欢的一个孙子,招致其他子女不满。既然徐老伯符合居家养老政策,可由政府提供免费的家政服务,子女就此便不再尽多少赡养义务了。现在,家政人员每日都上门打扫、烧饭,老人常处于神游状态,不看报,不看电视,整日坐在藤椅里,对着墙上妻子的遗照发呆。
  
  在社区的名都苑,一位80岁许爷爷同样老无所依。此前他由妹妹照顾,但妹妹的儿子反对母亲照看舅舅,多次找到社区追问崔莉莉主任:“你们社区管不管?”
  
  崔莉莉忙不迭道:“管!我们管!前提是你们联系人要确保将老人的房子抵押掉,我们保证让他住上养老院。”可是,联系人既不肯抵房,又不愿租房,还使劲说:“社区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否则,要你们社区干嘛?”在社区工作13年的崔莉莉,每每听到类似的话,只能叹自己“三观尽毁”。
  
  当然,淡薄亲情的子女毕竟只在少数,杭州人石磊一直关注着最近接二连三的高温空巢老人去世事件。他说:“我也想多陪陪父母,但高企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小孩子的开支,都逼得我们不得不蒙头往前冲。谁还能奢望在家里好好陪着父母小孩共享天伦?”
  
  石磊说,6月底,他8岁的女儿放暑假。熬到7月20日,女儿实在忍不住了,冲爸爸大喊:“你什么时候带我去玩?”做父亲的终于挤出时间陪女儿狠狠玩了一天,他说:“我自己的女儿尚且不顾,哪还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当老龄化势头咄咄逼人,当子女们忙得无暇顾及父母的生活,当社工们的人手捉襟见肘时,“以老助老”成了不是办法的办法。在杭州,许多社区把那些刚步入老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健康状态的老人,称为“新老年人”,他们生活尚游刃有余,也有心发挥余热。在石灰桥社区,“新老年人”被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队伍约7-10人,近邻结对,以期实现“一呼即来,有求必应”的互助。
  
  老人买的不是虾,是寂寞
  
  每个人都会老去。
  
  “一斤虾的故事”,让许多尚未老去的人,提前体会到老去时的寂寞。
  
  这是记者连日来在杭州多家社区采访时,社区主任、书记、社工们热议的新闻。
  
  说的是杭州有位老太最近去菜市场买了一斤虾,回家后认为虾分量不足,于是去找摊主退货。摊主蒙冤,找来民警评理,复称,500克,一毫不差!细问之下,老太眼眶湿润了。原来,女儿打电话说要来吃饭,家里现金不超过50元的老太欢天喜地去买虾准备“海鲜大餐”,岂料买菜回来,女儿又来电说不来了。老太说,女儿很久没回家了……老太买的不是虾,是寂寞。
  
  一方面,老人盼不起团聚,另一方面,他们还在想方设法体贴儿女。
  
  譬如,杭州的许多社区对空巢和独居老人都建立了一户一档,但信息搜集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主要在于老人不愿向社区提供子女的联络方式,总是以“记不住号码”为由来推脱,或说:“子女太忙了,别去麻烦他们了吧?”他们还会出于本能地隐忍自己的孤寂,并为子女辩护。
  
  连日来,杭州部分媒体正联合公益组织开展“敲门行动”,当志愿者上门,询问一位老人“子女多久回来一次”时,老人说:“他们每天都回来看我。”
  
  在一旁社工没吱声,不忍当面揭穿老人的谎言。其实,在社区工作3年,这位社工从未见这位老人的子女来过。她专门向其他社工核实,他们都说没见过。
  
  还有一位老人,心脏病多年,私下里,曾拉着社工的手泣不成声,抱怨儿子不来。然而,面对记者时,老人改了口,称:“儿子很好,总是给我买这买那……”
  
  大部分的老人,总怕自己成为儿女的累赘,都有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自觉。
  
  记者所走访的另一家社区中的独居老人史阿婆,就刚刚经历过一次“一个人的战斗”。她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年年三伏天和寒冬腊月都有发作可能。2周前,保险丝断了,空调开不了,史阿婆很快有了些中暑的症状。上卫生间时,她突然胸口一紧,赶紧吃药,平躺在床上,总算躲过一劫。
  
  社区专门前来安装在座机上的一键呼叫铃,她知趣,没按。史阿婆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工作在威海,小儿子和女儿工作在萧山和杭州市区,多有不便。因为这次有惊无险,每月退休金3500元的史阿婆狠了狠心,花1万多元买了台理疗仪,缓解心脏不适。儿女每次来电,仍是只当喜鹊,凡事都好。她说,心肌梗塞对老年人而言是难免的,生老病死不能控制,能怪谁呢?我也是随时要去见马克思的人。
  
  史阿婆还特别“鄙视”隔壁80多岁独居的“作老头”:“为引起女儿的注意,一天到晚装摔倒,然后敲我家的墙。社工来扶,就是不起来,但女儿一来,老头立马站起来……一天到晚叫儿女来陪,难道儿女就没有家了吗?做人不能那么自私……”
  
  高温空巢老人的悲剧,是不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关注此问题的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张轶超说,一个忧伤的事实是,政府已无力应对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而问题将在未来愈加突出。
  
  社区与公益组织的“并肩作战”,是解决办法之一。上海伙伴聚家公益组织负责人杨磊介绍,越来越多的专业民间公益组织正在被激活,融入社区。伙伴聚家目前承接了浦东新区某社区每天200余份的送餐服务,尤其寒冬酷暑时,该组织会“走进一步”,要求送餐员跨进老人家门、送到房间并多问一句,掌握老人身体和情绪是否有异常。这种专业性、个性化的服务,对于巩固社工“人防”战术也是一种助益。
  
  杨磊告诉记者,浏览上海市区公益招投标网站会发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让公益性组织承接社区助老项目的比例,已经从几年前的十位数,上升到了30%—40%。“社区不需要再如此孤独地扛着压力,给我们公益组织一个成长的舞台,也是给养老问题一个有解的未来。”
  
  但,社区和公益组织不是完全的替代者。除了人海战术的“人防”,还得靠科技进步后的智慧社区、监控系统等等“技防”。
  
  截稿前,记者还收到天城社区何主任这样一条微信:“其实,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一种痛,一种深深的遗憾。社会该唤醒个人的责任,不仅是为了社会,更为了你自己。亲爱的,对吧?”
  
  原文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3-08-20/025427992625.shtml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空巢老人看病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