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8月1日讯 据人民网报道,一场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审计风暴”今日将全面展开,国家审计署网站通知:“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据媒体报道,此次审计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
此举究竟传递出什么信号?专家向人民网记者表示,此举表明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国家整体金融风险,传递出新班子对经济政策全盘摸底的决心,并将成为反腐败的一步先行棋。
重视地方金融风险评估获取一手数据资料
对中国地方政府究竟有多少债务,各方口径长期不一,花旗银行根据国家审计署两次普查结果推算的2012年地方政府总债务约12.1万亿元;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认为,根据国债、外债等数据测算,各级政府的负债应该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中国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今年估计的地方政府债务可能超过20万亿元,国外甚至有专家认为这个数字超过40万亿元,说法差距相当大。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贺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务院希望把这个数字搞准。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出问题?都很令高层担心。国务院此次动作表示对国家金融风险问题的重视,是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出现。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不希望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以乱中取利。问题搞得越清楚,中央出台措施越具体,他们的获利将中断。”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6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两次对地方债敲响警钟,强调目前,地方债存在个别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资不抵债、违规融资变相集资等问题。
由于地方债务的回报就在眼前,而风险来自未来,当期政府有很强的驱动力“发债花钱,不问偿还”。作为政府性债务的长期担保人,中央政府的一大任务就是将公认为已有失控危险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重新“套上缰绳”。贺铿认为,这一任务的首要步骤就是对地方债务进行摸底清理,做到心中有数,“该限制要限制,该还款的还款,不然真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则向记者指出,此举还体现了中央政府新班子为未来经济政策所做的准备。
“除了历史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以外,我们也面临着经济下行、金融财政风险释放的威胁。所以这一举动释放出的信号,我认为是指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会考虑到过去政策带来的问题和影响。”王小广说,“遇到的财政金融的风险有多大?是个什么程度?有多少潜在的或是已经表现出来的问题?现在的难点就是信息不全面,统计数据不是很可靠。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新政府当然希望市场更多地起作用。但政府要有所‘为’,也要知道怎么‘为’。如果还按照过去的方式,然后还不了解过去方式所带来的问题,那肯定是不行的。”
贺铿表示,面对金融风险,中国政府不会像欧洲国家政府一样选择破产,因而房地产、地方债或银行,只要哪个链条出了问题,就会是大问题。“防风险比稳增长更重要。本届政府重视此问题是应该的,不进行扩张投资,并对防金融风险高度重视,也采取了相当措施,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或连带反腐动作“可能会牵连到各个级别官员”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则向记者表示,地方政府短短几年内迅速背上大笔债务,与这些借来的钱被随意使用不无关系。
“地方领导常常都急于出政绩,干个三五年城市面貌就要有巨大变化,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明能晚一点或者按事先的规划来做,但现在各地都巴不得马上开工。”叶青说,地方债务借来的钱,由于不需要走人大审批的预算流程,来得过于容易,往往打着基础设施的名号,被随意投入各种渠道,使用效率非常差,类似层层转包、工程质量失控等腐败现象也就应运而生。
相比2011年审计署对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普查,这次全国审计规模更大、行动也更迅速。
王小广表示,2011年普查就是一般性的摸底,之后曾经有过一次总结审计,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但结果至今没有公布。“我估计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这次审计中发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我猜测,恐怕出现了比我们想象要超出一些的情况。”王小广说,
“这次一查下去,涉及工程质量、转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我想这也是一种反腐败的手段,可能会牵连到各个级别的官员。”叶青说。
摸清地方债的规模与结构,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往往被多方质疑的数据准确度,在此次审计中能否有所突破?2011年的审计结果只覆盖到省、市及县三级地方政府,而没有对更低级别的乡镇一级进行审计。但从多方面看,乡镇一级的债务问题同样不乐观。
“我觉得审计署这次应该比上次更有经验了,2011年他们用了4.5万审计人员,查出10.7万亿的数字。我想这一次在上次的基础上再来查,应该会更好。而且我认为这种审计以后应该常态化,除了各级政府的税收问题、支出问题,可能债务问题也应当作为一个专门的审计内容。”叶青说。
中央决心治理地方债发挥审计的“体验诊断”功能
中国决策层需要掌握详细而精确的数据,为地方债问题的治理提供坚实的依据。今年“两会”政府换届后,中央领导层反复强调加强治理地方债。
4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都明确提及地方债问题。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审计署时强调,发挥审计对经济的“体验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和揭示发展中的风险隐患,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
从2010年起,中国金融监管层就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地方债问题进一步恶化,并对存量债务展开清理。但一些证据显示,中国政府在治理地方债方面可能已陷入僵局,治理的调子很高,收效却不甚理想。2012年底,财政部联合其他部门发布“463号文”,明确收紧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安邦咨询报告认为,审计署紧急对地方债务进行审校核查,反映了中央政府尽快摸清地方债务的恶化程度、并采取对策进行治理的意图。在当前市场心态极为脆弱的情况下,来自政策层面任何一个严厉的姿态都可能引发市场担心。对地方债务的审计,会引发市场对中央加强出手整顿地方债务、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担心,不排除在短期内引发资本市场下跌的可能。对于处于黑箱状态的中国地方债,审计结果可能会“拔出萝卜带出泥”。
王小广指出,目前的审计不应当被过分解读,各方也不应当去猜测政府还会有什么动作,“我认为这不会带来紧缩的财政,紧缩的金融或者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什么重大的问题。我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在解决当前经济问题时更加有的放矢。”
他甚至认为,这一步并不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包括房地产问题根本就没动,而房地产是更加考验我们的问题。不过不从审计入手来深挖系统性的风险,来改善宏观调控的话,我们对未来不会有信心。”
(原标题:政府性债务审计今日全面展开专家阐释背后深意)
原文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3-08-01/000527826632.shtml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