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夏日,民乐县三堡镇韩庄村,一望无际的黄芪翠意盎然,仿佛绿色地毯铺向天边。这是该村村民谢维千今年流转1500亩土地创办的家庭农场,主要发展规模化中药材产业。如今,甘肃省已有8605个像这样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特色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早在2011年,省级财政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奖补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和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在政策鼓舞下,全省一个个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到今年一季度,全省约1.35万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农村土地553万亩,流转率达11.5%;其中8605个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达74.5万亩。
甘肃省东西狭长,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造成土地使用碎片化、种植结构差异大、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接轨等问题。由当地种田能手、养殖大户、经营能人集约化经营土地发展家庭农场,当地农民放心将土地流转给他们,他们优化土地、资金、技术、机械等要素,促进承包地向特色产业集中、促进产业向规模连片发展。目前,通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全省玉米制种、马铃薯、蔬菜、啤酒大麦、中药材、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分别为58.3万亩、56.9万亩、42.4万亩、28万亩、31万亩、58.3万亩,推动了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一批初具规模的家庭农场在田野间大显身手,促使部分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同时将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有了土地出租和务工的“双收入”,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途径。静宁县治平乡杨店村农民杨永升转包220亩地建成科技示范农场,统一苹果生产标准、统一品牌营销,去年产苹果100余吨,收入达30余万元;农民出租土地每亩收入400元,外出务工户均收入三四万元,并带动周边果农年收入4万至10万元。甘肃省家庭农场去年总收入达12.32亿元。
目前,甘肃省由自然人向法人转变的家庭农场正在蓬勃兴起,今年经申报由全省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55个,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9个,正在形成规范、有序、正轨的发展态势。(记者王朝霞)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