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不是在不文明者脸上刻字

时间:2013-05-28 17:51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付小为 点击: 载入中...

  一次不经意的微博贴图,经由疯狂转发,出人意料地启动了对“到此一游”文化的大讨论。


  然而,这场热度不减的全民反思好像无法脱离具体个人而存在。从埃及神庙丁××,到敦煌壁画宋×,有图有真相地一一罗列,人肉搜索、黑当事者小学官网,小则评断个人之不是,大则贴上中国式国耻的标签,痛斥当事者令国人蒙羞。规模盛大的道德审判与口诛笔伐,一副容不得一粒“不文明之沙”的仗势,恰与我们所处环境的文明现状讽刺对照。


  文明的反思与反省极为必要,尤其对于一个依然走在现代化道路上、亟待转型的国家来说,这样省思应当在每一种契机下、每一个岔路口及时出现。但显然,反思文明不是一拥而上的集体批评,甚至声讨某一个人,一旦如此,抢占制高点的粗暴只会把问题引向文明的背面。


  神庙涂鸦的不文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一个个人行为该不该上升到国人形象的高度,进而遭全民唾弃呢?实际上,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保证自己的每一个国民没有丁点不文明行为,给某个人的不文明行为扣上“国民代言”的帽子,无论从哪个层面看,都不恰当。


  丁××刻字是不对,其父母因为疏忽也存在管教失职,他们该为不文明行为感到内疚,并对此作出道歉,他们也这么做了。需要指出的是,既然界定为个人行为,他们的道歉不是且不该面向全民。


  现在的一个困局是,话题热度迟难消退,丁××连同越来越多的“到此一游”主角被一个个摆上前台,他们与“文明之惑”捆绑在一起,无法从文明讨论中退场。


  以丁××为例,一方面,攻击一个未成年人,涉嫌侵犯孩子的隐私权的事实已然无需争辩,另一方面,不论作为案例、反面典型,抑或题头引语,纵然内疚道歉,他们与话题的关联一时无法切割。可以说,它是道德审判“退出难”所致的伤害,而相似的情况,同样发生于法律惩戒结束后。由此引申来看,如何让一个历经文明和秩序审判的人,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中,不因过往行为、记录而受到歧视、不被接纳,其实是另一个维度的文明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不仅仅取决于行为人克服内心障碍。


  容易忽视的是,互联网上的道德审判,还牵扯到记录保存这个技术问题。可以预见,丁××及“到此一游”之议终将散去,道德审判不会无休无止,但它们在网络上的记录却不会随之消失。以丁××为词条、设立丁××贴吧、丁××的代名词化,一个简单的搜索动作,就可以“重现”关于丁××的这段记录。如果不通过技术介入,它甚至可以永远与丁××相连,成为不可摆脱的痛苦。于当事者而言,他们理应拥有清除隐私相关记录的权利。实际上,一些国家已经着手删除互联网个人信息,即“被遗忘权”的相关立法。在这个问题上,国内要不要有相应的立法跟进,同样值得探讨。


  以神庙涂鸦为契机的文明反思需要肯定,但文明绝不是在不文明者的脸上刻上永久标记,怎么让话题人物淡出话题,回归价值本真的探讨,是另一个重要的文明议题。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重要的不是谁在武侯祠刻了字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