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30日前,初步形成省级文化资源名录
鑫报讯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根据《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和我省文化资源禀赋情况,进一步做好我省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展示、传承创新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工作,不断推进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我省制定了《甘肃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分三个阶段对我省的文化资源通过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摸清家底,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我省文化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文化资源 将分十八大类
《甘肃省文化资源分类方案》对我省文化资源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分为包括历史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庆(会)及赛事文化、文化之乡、地名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科研究、文化类高等教育、文艺机构和团体、文化产业、文化人才等十八大类。
其中,历史文化中主要包括文物、历史文献、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红色文化四小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将主要普查藏族、保安族、东乡族、裕固族等成员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情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则主要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形态、流布地域、流传现状、总数进行普查。普查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只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十七小项;自然景观文化主要普查存在于我省境内的具有独特性、稀有性和具有旅游价值的天生而成的自然现象、地貌或罕见的自然地带的数量、名称、面积、分部地区、特色;同时,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地名文化、文化之乡、文化产业、文化人才等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资源管理 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
《方案》中指出,目前,我省的文化资源除了个别类别底数比较清楚以外,大部分类别底数仍不清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处在无序状态,文化资源的管理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个别地方未经规划、审批,擅自开发文化资源,严重降低和破坏了文化资源的价值。特别是一些商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突出。这就脾气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突出重点 普查代表性文化资源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化资源偶差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是全面盘清我省文化资源家底,准确掌握我省文化资源状况,科学评价我省文化资源价值,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具体工作中,要以我省文化资源中具有世界影响、国家价值、显著特色、唯一仅存、开发潜力的代表新文化资源作为重点普查对象;要对全省范围内文化资源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全面普查,遵循文化资源普查的规则和方法,保证普查工作科学规范;同时要坚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真实性,尊重文化资源的历史和原貌,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分类分级客观准确,杜绝提供虚假材料。确保过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摸清家底,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我省文化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建电子文化资源数据库 免费向社会开放
我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将全面普查盘清文化资源的类别、级别、形态和总量,建立《甘肃省文化资源名录》和《甘肃省文化资源分类分级名录》,明确省级、市州级需要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分期分批向社会公布。依据主要文化资源的蕴藏情况、流布地域、传承范围和衍变情况,建立甘肃省文化资源分类分级项目库;协调有关市州和部门,制定重点文化资源开发规划,建立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的平台和渠道。同时,建立全省大型电子文化资源数据库,向社会免费开发。确定需要向国家申报纳入国家级的文化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认定、挂牌和建设。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