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再现历史风云
300万打造《天下第一桥》
大西北网5月13日讯 洪水泛滥、大雪冰封、骆驼运输、官员以及民间组成的浩浩荡荡修桥大军,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百年前的历史风云。话剧《天下第一桥》讲述了清朝末年彭英甲等官员为建造黄河铁桥顶住种种压力,在政治、经济环境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历时近3年建成黄河上第一座铁桥的感人故事。昨晚(5月12日),由甘肃省话剧院在四川省歌舞大剧院隆重推出。
话剧粉丝扎起 理解创作深意
看话剧演出,就像看电影那么快意,成都的张国立就是从话剧舞台走出去的著名电影演员,他的成功注定了给那些想要走电影之路的文艺工作者启示:练就扎实的表演功夫,最好还是先从看话剧开始。因此,在剧场门口拥挤着那些光鲜帅气的小伙子,笑嘻嘻地站着那些高挑靓丽的年轻姑娘们,她们不光来看戏,看演员的表演,其实她们还要看看自己与舞台上演员之间的距离有多大。因此,话剧演出,正好为那些热爱话剧的观众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
在我们欣赏这部话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的是这部史诗般大戏的历史背景,以及剧作家取材的充分理由,才有可能使我们观看的感情随着演员的入戏而入戏,并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由古及今,社会环境虽然完全不同,但人心真诚,苦难团结却是天下同一个道理等等。到此为止,这部戏才算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才没有枉自辜负了作者的深刻用意,编导的执着和演员的真诚投入。剩下来的回味与叹息,以及对戏对演员的评说,也就交给了那些热爱话剧的观众去慢慢解读。该戏的故事虽然是固定不变的,但观众对艺术理解的层面是多种多样的,甚至超越了该剧的本身思考,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从戏中收获了多少感悟,其实也在于观众看进去了多少。
再现当年历史 关注民生疾苦
据介绍,这部戏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公元1906年,当年黄河洪水滔滔,泛滥成灾而肆意横行,冲垮了有500年历史的兰州镇远浮桥。洋务总局总办彭英甲拟请德国泰来洋行承建,在黄河上造一座气势宏伟的铁桥,以保证南北交通的畅通,稳定西北,保百姓一方平安。当时的陕甘总督升允紧急上奏清廷,修建铁桥之事并很快得到批准。于是,在那个国运衰败、列强横行、革命暴动风起云涌、封建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刻,一场历时三年的建桥工程,在贫苦落后的大西北——兰州迈开了艰难而伟大的步履。
大戏演到了这里,观众应该已经明白了剧作家为什么别出心裁,要选取这样一个已经远去的“背影”作为话剧题材?兰州镇远浮桥被洪水冲垮了,事情可大可小,官员为了自保可以视而不见,也不急于上奏清廷,因为国运不济,其财力肯定有限;而一个地方的桥对于清廷大国来说恐怕还提不上案头,什么时候都可以造桥。而该剧的造桥与我们今天修路在本质上是不是一回事?修桥是为了百姓的行路方便,修路也是为了百姓的发展致富。官员心中有了老百姓,老百姓心中自然就会装着国家。修建铁桥成就了一番造福于民、功垂千秋的伟业。这个戏的核心,是歌颂好官为民,造福为民,以造桥的故事而展开。因此,这座桥是老百姓心中的希望之桥,生活之桥,是评判是否是好官的一个坐标。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所谓的道理是无法说服老百姓的,最简单让老百姓信服的方式,就是官员具体为老百姓做了什么,让老百姓在具体的行动中得到实惠。而大戏中的官员行动,就是落实到“修桥”上,正如主创人员所说,在当下,在甘肃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我觉得更应该秉承这种开放、创新的精神,继承和发扬“铁桥精神”。而该剧剧本及演出,正是“生逢其时”。
投资三百万“造桥 朱衡志在”二度梅“
据介绍,这部大戏是甘肃省话剧院成立60年来第一部投资300万元的精品大制作,可以说尽了最大的物质支持,使该剧在制作没有后顾之忧。而该剧最大的看点是,一个戏包含了太多的艺术家,既有军旅艺术家参与其中,还有台湾艺术家和京、沪、甘三省市艺术家对此剧贡献的智慧。获得大奖的演员参与其中。而剧中的主演,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徳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从事表演艺术四十二年的朱衡。现场观众看到这里,已经是唏嘘不已,掌声雷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