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受堵:公民要理性,政府多引导

时间:2013-04-22 17:58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社论 点击: 载入中...

  对于民间参与救援的热情,也应纳入救灾应急响应机制中,进行引导和规范,做到灾后第一时间的科学管理。


  昨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截至昨日15点,地震共造成186人死亡,21人失踪,11393人受伤,其中968人重伤。


  芦山地震救援进入第二天,道路拥堵成了最大的障碍,“一些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有志愿者形象地表述,“灾区不缺钱也不缺物资,缺的是救命的路”。四川交通部门也已经要求,除救援之外的所有其他车辆停止进入灾区,留下生命通道给医疗救援队伍。


  这些拥堵在路上的人,有些是志愿者的车,出于朴素的善念,想奔赴抗震一线,参与救援,有些则是心牵震区的家人朋友,要赶回去看看才安心。无论是善念还是亲情,都有其可敬可悯之处,不能过分苛责。


  何况,灾难面前,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施救,才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常态。有人说,这次地震的破坏力和汶川地震不可同日而语,媒体和公众有些“反应过度”,导致过多人涌向灾区,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媒体只要恪尽职守,遵守救灾报道的伦理,就不存在所谓“过度反应”的问题。何况,灾难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已经突破200人,还有超过百万人受灾,放在任何国家,这都是一场“巨灾”,值得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直到现在,救援还在争分夺秒,震区还有很多人缺乏物资,未得到妥善安置,说对灾难反应过度,显然不确。


  当然,因为现实交通条件限制,以及人员短时间大量涌入,拥堵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救援,确有值得反省之处。事实上,自拥堵发生以来,诸多媒体和微博用户,就在不断提醒志愿者给专业救援队伍让道,这是社会的自省和成熟。面对灾难,除了需要主动担当的激情和勇气,更要遵循救灾的规律和秩序,做到帮忙不添乱,这是堵在路上的人,需要反思和纠正的。


  另一方面,对于民间参与救援的热情,也应纳入救灾应急响应机制中,进行引导和规范。例如,在地震发生之后及早对高速公路进行管制,控制车流,确保救援通道畅通。对于寻亲的民众,可以通过政府力量帮助寻找,对于愿意自己去灾区找亲人的,可以免费提供巴士,统一组织前往灾区,而不是任由大量寻亲者驾驶私家车进入灾区。对于民间救援力量进入灾区,应尽量以社团为主,促进个人救援力量从分散走向集中。如此,将交通管制和社会动员纳入整个救灾应急响应中,做到灾后第一时间的科学管理。


  相比五年前的汶川地震,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救灾的反应速度快了很多,这是汲取了往日的教训,也是公民社会成长的见证。民间的互助自救,看起来往往不那么整齐秩序,但这更多的是“成长的烦恼”,社会不必妄自菲薄,政府更要学会善待和引导。


  现在仍处于震后救援的黄金时间,一切自要以让专业队伍深入灾区,尽可能挽救生命为第一考虑。但接下来的善后援助,还会有很多需要志愿者的地方。所以,不能因为一时的道路拥堵,就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而是要妥善引导,把民间力量用好。这是对救灾的负责,也是对公民社会成长的应有尊重。我们也相信,出于灾区秩序的维护,所有有爱心的人也会支持政府采取的措施,约束自己的行动。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救灾房“变身”的拙劣“魔术”
  • 坚决打好抗震救灾持久战
  • 抗震救灾见证国家价值
  • 抗震救灾:基层党员干部要挺身而出
  • 救灾面前论户籍,开了历史的倒车
  • 余姚被淹,网上网下都要救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