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预算信息不充分 监督效果打折
代表委员审查审议讨论预算报告,希望确立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没有预算不支出”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审查、审议、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而大家的发言,也多围绕“预算报告怎样编制更清晰,更易懂,更有利于监督”。
为何报告看不懂?
信息充分 才能评价花钱效果
在广东团审议中,人大代表卢馨将主题锁定在了“信息披露”上。
身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研室主任的卢馨坦言,报告披露信息不充分,没有具体的用途说明,所以“读起来费了很大劲儿”。
“很多收支项目的说明,只有增长或者降低,完成了预算多少,没有进一步信息。”她举例说:“比如中专教育,安排了1.1亿元。这些钱用到了多少所学校?多少学生从中受益?”
“没有充分的信息,就达不到监督效果”,卢馨认为难以从中评价钱花的到不到位?而评价花钱效果,正是人大预算监督的目的,否则就会“只问花钱,不问效果”。
收尾时,她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希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度。预算监督不能是"钱花没花"这样的简单追问”。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预算报告的信息应该更多更详细的公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家马上就能看懂,还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提升。
预算外资金怎么管?
完善预算法 消灭预算外收支
全国政协委员、律师段祺华说,虽然政府每年制定预算交人大审查,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预算外收入,同时超出预算外的支出也存在。例如,2008年国务院决定投资4万亿元,在预算批准前预拨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在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段祺华认为,我国的预算审批不严格,主要在于预算过于粗略且缺乏比较详细的说明资料,因此人大很难对其进行深入审查;同时,预算审查的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比较强,但人大特别是地方人大缺少这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此外,预算审查的时间过短。最后,《预算法》第54条与第53条规定不协调,使得财政超收收入往往由政府自行支配,使得预算审查、预算约束形同虚设。
贾康也称,预算的严肃性还需要提高。一些部门预算随意增减,这样导致最初审的预算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存在随意性。因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提高预算的严肃性。
贾康认为,除相关部门编制预算时要更严谨外,还要增加预算编制透明度,及时公开调整内容,媒体持续追踪。
段祺华建议,首先要完善预算法,彻底消灭预算外的收入和支出,坚决确立并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没有预算不支出”的预算法原则。同时,严格对预算报告的审批,全面深入审查每一项预算,杜绝任何寻租空间,才能真正达到遏制贪污腐败之目的;加大监督力度,对于违反预算法的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