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崖村一位叫程国军的青年告诉记者,农历正月十九那天,也就是2月28日,他和两个邻居载着他们三家收割的三车(两千多斤)韭菜去渭河对面的韭菜市场出售。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走到渭河边时却发现有人正在往河里倾倒韭菜。询问后方知,因为收购商很少,“精品”菜每斤一角钱都没人要。听了这一消息,再看看倒进河里的韭菜,程国军和邻居们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了,僵滞在河边。
“人家那么好的韭菜都没人要倒掉了,我们的韭菜卖相没人家好,拉回去的结果只能是等着烂掉,还要费工费时,何必遭哪罪呢?”程国军和他的邻居们无奈地爬上车顶,将韭菜一把一把扔进河里。就在这时,有卖完韭菜回家的乡亲告诉他们:来了一位商人,不论是不是“精品”,一斤一毛钱,正在大量收购。听到这个消息,程国军顿时来了精神。“我当时一想,这一车最起码也有八百斤,卖上80块钱就够支付车费了。”他说:“车费是50块钱,加上给帮忙的人买烟干啥,算是持平了,不至于倒贴。”
这样的现象不止在东崖村,这一带所有种植韭菜的菜农都面临着这一严酷的现实。他们,哭不出来,只能叹一声气,将韭菜和绝望一股脑地抛入河中。
蔬菜基地销售断链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渭河沿岸盛产辣椒,且闻名全国。当时,甘谷县被称之为辣椒之乡。后因渭河水污染,辣椒无法种植。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他们尝试种植胡萝卜、蒜苗、洋芋等经济作物,但都以失败告终。2000年左右,与甘谷毗邻的武山县的大棚韭菜种植初具规模且经济效益良好。于是,这里的农户便纷纷效仿,开始将韭菜大棚种植引入到盘安镇。
渭河南岸,第一批种植韭菜并由此致富的燕家村村民燕周民告诉记者,起初,因考虑收购、大棚种植经验不足等原因,人们并不敢大量种植。后来发现,尽管温棚种植韭菜有难度,但效益极好。每亩地一年的收入达两千多元,可买三千多斤粮食,比种麦子的收入高了四五倍。这一高效的产值打动了渭河沿岸的许多人。而且,随着各个村子的韭菜产量变大,收购商也纷纷来到村子里面寻找收购代理人。如此一来,不止是韭菜有了销路,代理人也能赚一笔代理费。于是,许多人开始从事“代理”这一工作,寻找收购商入驻村子,村民们也开始大量地种植。渐渐地,韭菜种植由临近武山县的盘安镇周边村庄沿着渭河向东快速辐射,并形成了大规模的韭菜种植面积及销售市场。
如今,除了渭河沿岸之外,南北两山能够利用井水、雨水等往农田浇到水的村庄也开始大面积种植。在韭菜盛产的两个多月里,每天的产量高达百万公斤。韭菜成为了这一方农民们最主要的收入。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韭菜市场形成初期,大多收购商人都是来自新疆、河南等地的大客户。这些“外商”都会带着能够装载几十吨韭菜的货车前来收购,韭菜市场空前繁荣。
一些当地人也加入其中,开始从事韭菜贩卖生意。他们从代理人身上入手,渐渐地将外地客商排挤,并于2006年前后将外地客商挤出韭菜市场。
当地商人占据市场之后,由于他们资金有限,没有营销经验,外地市场渠道少,他们没有能力装载大货车将韭菜运往外省及新疆等更远的地方,一时间,出现了韭菜滞销、价格低廉以及强行压价、强买等现象,市场一度陷入混乱。幸运的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能带动家乡父老致富而不再挤兑外商,他们的销路逐渐打通,韭菜市场很快有了起色并一直延续至去年。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商人与外商的残酷竞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韭菜市场发展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韭菜市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百姓的收入也节节攀升。用一位菜农的话说:“每亩地收入一万多。”
然而,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种植模式和自发形成的原始销售模式,根本没有能力规避和抵御市场风险。就像今年,因为天气、市场等诸多原因,致使菜价低廉且滞销被倒入渭河,菜农们一年的收入就打了水漂。
全国蔬菜大县尽快走产业化之路
可以看出,在短短十年时间里,盘安镇的农民从自给自足的大田种植,到以销售为目的大棚韭菜种植,懵懂的市场意识让当地农民迈出的极为关键的一步。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农业发达程度不取决于地域面积的广仄和劳动办资源的多少,而取决于这一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虽然盘安镇实现了种植理念和技术的革新,却并没有从传统的窠臼里脱离出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种植模式和传统被动分散的销售模式,这为市场风险留下了漏洞。单个的农民是无力面对波谲云诡的市场变化,更没有能力开拓市场。市场,是摆在菜农民面前的全新课题,但菜农必须要补上这非常重要一课。农产品生产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生产和工业化的要求,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具有种菜传统的盘安镇有着发展现代农业的储多优势,这里是渭河冲击平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土地相对平整富集、灌溉条件好,交通便利,当地农民种菜经验丰富。而且,2012年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印发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省武山县、甘谷县等6县入选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而盘安镇又是甘谷的蔬菜种植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
今年盘安菜农已经尝到了传统种值带来的苦果并且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盘安该到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时候了。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从种到收到售都由自己来完成,必须把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统一耕种,把单个的菜农、菜贩子组织起来,成立公司性质的专业合作社,走产业化之路,通过公司和集体的力量闯市场。从种子的供应、育苗种植、田间管理、采摘收割、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专业的分工有专门的人来做,和传统农耕彻底决裂。在这一过程,当地政府必须要有所担当,充分利用政策资源,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走产业化之路,制定和完善韭菜产业发展规划,培训懂种植、懂信息、懂营销、懂仓储等专业技术人才,协助创办公司性质的专业合作社。
也就是说,当地韭菜种植销售模式必须要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形成种植、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的全产业链,并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惟有如此以盘安镇为代表的甘谷蔬菜基地才能做大做强,才能正真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