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2年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70亿
2012年,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和谐稳定、转型跨越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70亿元,增长13.6%;工业增加值562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1220亿元,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亿元,增长18%;大口径财政收入406亿元,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73亿元,增长19.93%。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9亿元,增长27%;旅游业迅猛发展,接待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5亿元,分别增长49.6%和50.6%。
2012年全市发展格局已发生变化
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兰州新区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兰州和甘肃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同时,争取到全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城市等15个政策平台,国家和省上各类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92亿元,增长15.81%。
“园区建设年”活动中,全方位推动兰州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八个县区产业园区建设,全市发展格局发生新变化。兰州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16亿元。兰州新区已经成为兰州市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战场,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和强劲的发展势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245亿元,增长28.9%。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02.2亿元,增长24.03%。各县区积极打造县区域核心产业园区,初步形成错位互补、多极突破、竞相发展的格局。
2012年城市发展还面临7大发展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了兰州市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在:省会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还发挥得不明显;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存在短板,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文化产业增加值等指标欠账较大;经济发展受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尚未根本转变,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不足;城市功能和带动能力与在全省的龙头地位还不相适应,城市建设受资金的瓶颈制约较大,市场化融资的办法不多;破解难题任务依然艰巨,大气污染防治和畅交通仍需坚持打好整体战攻坚战;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不宽,扶贫攻坚任务繁重;一些部门和公务员思想解放不够、观念转变不快、工作能力不足。
目标
2013年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5%
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8%,财政支出占全省比重达到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总抓手:以实施“3341”项目工程(即: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三大基础建设,瞄准战略新兴、特色优势、富民多元、区域首位四大产业方向,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为龙头,围绕招商引资实际利用资金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加快形成项目支撑发展的新格局。
任务
举全市之力推进兰州新区建设
加快兰州发展,新区是关键。按照国家定位和规划方向,坚持以创新精神、借全省之力、奏开放强音、促产业集聚,高标准建设、新模式开发、大项目支撑,形成大城市、大产业、大要素的发展格局,打造兰州和全省发展的增长极。
加快产业向新区集聚发展。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和职业教育六大片区建设,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全面加快产业发展。力争铁建重工、大成聚光太阳能、华腾富世、亚太科技、吉利汽车扩能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中国四联高新技术西北产业基地、南翔万商商贸物流集散基地等签约项目。对接抓好中国化工、柳工机械等在谈项目。
推动项目向新区集中布局。以新区招商统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五大产业片区和七大主导产业,精心编制招商引资导则,明确产业链招商重点项目,严把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价关和投资强度关。
引导城市功能向新区拓展完善。加快新区对外交通建设,兰秦快速通道水秦段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新区至白银公路联络线,建成马家坪至中川铁路,加快建设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基本完成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完善产业园区综合路网框架,加大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成2个生态湖、湿地公园、市民广场等重点项目。
促进工作重心向新区倾斜转移。按照新调整的园区管理体制,将高新区和经济区开发建设重点向新区倾斜,推动“三区”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国家和省上支持政策内涵,探索多种渠道的市场化融资模式,打造功能强大的投融资平台,广泛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在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六大领域,实施新兰药异地扩建、蓝星碳纤维二期、中德环保垃圾处理、信源软件、振发光伏发电、中航电机等54个重点项目。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连海开发区、金崖钢铁基地、金川科技园为重点,实施连铝、兰铝电解槽技术改造、金川电池材料创新示范园等重大项目,壮大有色冶金产业规模。加快建设北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促进形成实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石油化工等7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实施窑街煤电公司煤电一体化项目。支持甘肃烟草公司新建高档卷烟制丝生产线。
绘蓝图
改造
力争进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战攻坚战。坚持“三步并作两步走”,实施31台203蒸吨工业锅炉改造,提前一年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全面整治车辆超标排放问题,建立低标号燃油退市和“黄标车”淘汰机制,试点推广新能源汽车。力争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优良率达到80%,进入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全线开工建设1号线一期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线开工建设1号线一期工程。构建“一横三环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力争南山路、北环路建成通车,形成城市二环路。配合实施南绕城、北绕城高速工程,加快构建城市三环路。打通盐场路、火车站南路、榆中街等16条断头破损道路。优化背街小巷交通微循环功能。加快推进小西湖等5个立体交通节点改造。支持兰渝铁路、兰新第二双线、宝兰客运专线、西客站、中川机场扩建等项目建设。
全力加快东部科技新城建设
拓展老城区发展空间,全力加快东部科技新城建设,打造城市空间拓展区、创新要素聚集区、高新技术示范区。全面推进国家级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继续实施城中村改造,建成村民安置房100万平方米、新开工100万平方米。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马拉松公园、体育中心等公共设施项目。加快万达广场、鸿运金茂、红楼时代、国际商贸中心等高端城市综合体和地标性项目建设。
全面落实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
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加快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制定加快城镇化进程行动计划,完善政策支持、市场运作、以奖代补等机制办法。以环境整治、综合开发、提升形象为重点,全力打造省门第一道,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型示范区。注重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提升青城、什川、连城、苦水、阿干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水平。
民生
制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制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围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线,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切入点,以创新政策举措为抓手,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导向,以发展公共服务为重点,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建立健全肉菜、食品药品流通追溯体系,积极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放心消费城市建设,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