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谈应霞
“我干这个就是为了锻炼身体……”一大早,穿着厚重的棉衣,戴着一顶彩色的毛线帽和一双露出手指头手套的吴奶奶和往常一样,再一次当起了兰驼小区的义务垃圾“分拣员”。此时,太阳还没有照进小区的院落,阴冷的小区里行人极少,偶尔有一两辆外出的车子开过。双鬓斑白的吴奶奶却已经收获了一些黄纸板、废纸和一些塑料、饮料瓶等“值钱”的东西。
“年纪大了,呆在家里除了睡觉就是看电视,动不动就舞弄出毛病了。我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看着很多年轻人把什么东西都往垃圾箱里扔,有时候,有些空纸盒把垃圾箱的空间占满了,后面再来的人直接把垃圾往地上一扔。本来应该是物业天天来清理,可是凑不够一车物业又不拉,脏的要命。我呢,就过来拣一拣,把那些能卖钱的又占地方的纸板子、泡沫都拣出来,尽量给后面来的垃圾腾好地方,让垃圾入桶,我们的环境也能干净一点。”吴大妈一边从一个蓝色的大垃圾桶里翻拣着,一边对记者说,嘴里哈出的气在她的帽子边上凝结成了霜花。“兰州市一直争取卫生城市,我觉得最起码得先让垃圾分类,能循环利用的送到回收站,不能利用再集中处理,这样做首先垃圾的量就能减少很多。”别看老人家年事已高,环保意识可一点都不落伍。
这位老人的这一做法让记者想起了一个很老的话题——垃圾分类。按照国家卫生城市要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至少要达到80%,而据一些媒体报道,兰州市按照国家建设部卫生填埋标准处理的垃圾不到70%,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清运等垃圾无害化处理更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究其原委,除了垃圾分类需巨大投入之外,市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比较淡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兰州市内的绝大部分社区和公共场所没有安装垃圾分类的相应设施,市民自然会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不要说分类垃圾箱,你们自己看看,西站这一片有几个垃圾箱?连起码引导人们垃圾入箱的意识都没有何谈分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有些气愤地说。虽然他的语气让人难以接受,但他的说法也不无道理。
“其实,我觉得垃圾分类是好事。我也常看到小区里一些老人对大家扔出来的垃圾进行分拣,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被居民扔出的垃圾里面有可利用的东西,这就需要政府应该进行引导,倡导市民养成自家垃圾分类处理的习惯,小区物业提供分类垃圾箱。”家住建西西路的张先生说。
同样,已经在小区内做了4年义务垃圾“分拣员”的赵大爷告诉记者,自己所在小区内一共有二十多个垃圾桶,他和另外两位老人每天负责检查一遍,看有无燃着的烟头等隐患存在,另外也会进行粗放的分拣,之后再捡一些可以回收的东西交到回收站。“我们老了闲着没事才这样做,如果专门有个组织来做这个事,兰州市入选卫生城市也就名至实归了。”老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