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3年,各地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正陆续出护,从已公布的数据看,大都有两位数的增长。一面是两位数的增长,一面又是7成以上受访者表示2012年的个人收入没有增长,两相比照,发人深思。显然,最接近实际的解读,还是那句经典之言: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统计数据没有错。其实,两位数的涨幅是一块实实在在的蛋糕,问题是在分配蛋糕时,有一部份人分得的份额特别大,这就意味着有另一部份人分得的份额要小得多,更甚至有人还分不到。
平均数背后不平均。在许多人工资未涨的背景下,平均数却在大幅增加,这唯一的解释,更说明收入差距还在扩大。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受访者在2012年的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扣除了物价上涨导致的支出增加,实际收入并未增长。这也说明,物价上涨抵消收入增长,会导致老百姓增加的收入被消弭于无形。而另一方面,对于工资分文未涨的人,实际更是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的负增长。
我们不能因为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就否定平均数本身,但我们必须警惕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人收入增长水平缓慢的事实。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张百万”也是平均数,然而这种平均数只能粉饰“平均”,掩盖“不平均”。平均数必须是“普惠”的,能造福大多数,能代表大多数,而一个代表不了大多数的平均数,即使花团锦簇,也是绣花枕头。解决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的问题,不仅要在调整分配格局中缩短大多数与平均数的差距,而且要向大多数倾斜,以补上历来的“欠账”,让大多数赶上经济增长的脚步。
自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后,不少省市都在公布倍增的时间表,而且都表示可以在“国家时间表”之前提前实现。这当然是好事,但必须提醒的是;倍增容易公平难。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经验之谈——中国青年报“2012年你的收入增长了吗”的年终专题调查显示的结果就是又一个佐证。人们期待的倍增不只是平均数的倍增,不是“被增长”的倍增,而更是在“提低、扩中、控高”框架内,向中低收入者倾斜的倍增。人们期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在职职工的生存“保障线”;对于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国家要增加补贴力度;国家要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基本保障制度,让老百姓少为未来掏钱,就等于增加了即期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各种切实措施,让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比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长更快,让中等收入者平均增长,让大多数赶上经济增长的脚步,从而彰显平均数的真正价值,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奚旭初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