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老式缝纫机、几根针、几团丝线、一把剪刀、一个小板凳:这就是王晓霞的全部家当。昨日9点,记者在定西路一支路市场外采访她时,她刚刚坐下来,准备给人缝补衣服,她穿着厚厚的棉袄,低着头,手指间的针线在衣服的破口处来回飞动,开始了她这一天的工作。
“补衣服了、织衣服了……”王晓霞在一边低头干活的空间还向路过的行人吆喝几声。早上的顾客不多,一个小时后,王晓霞接过一位顾客的草绿色羽绒服,但当天的第一单生意并没有让她高兴起来。五六寸长的口子,正好在衣服的显眼部位,面料薄,破口大,颜色浅。这是最难织补的衣服。这个片刻,配线让王晓霞费了不少周折。
铁盒子里,密密麻麻缠着各种颜色的丝线,看上去像一块蜂巢,她取出好多缠线的小纸筒,仔细打量比对,目光最终落定。接下来,一里一外,套紧两个绷圈,衣服的破口处,撑出了一个凸现的圆形。寒气弥漫,她伸着两手在嘴边哈气温和了一会,又把衣服上的帽子戴上继续开始……织补完这件衣服,王晓霞用了将近1个小时,完成这个过程,她弯着腰,一直坐在凳子上。“有时候,面料和款式特别好的衣服,即使破了一个小口子,也得花上一个多小时,才能织补得让顾客满意。”
王晓霞告诉记者,她今年34岁,老家在平凉,跟着丈夫来兰州打工已经8年了。刚来兰州时,由于没有文化没技术,她只有四处给人打短工。每个月赚个六七百块钱,连房租都交不起。后来她跟着老家的师傅学会了一项手艺:给人织补衣服。学成之后,她开始走上街头,成为一名“补衣女”,这一补就是四五年。
“昨天来织补衣服的人挺多。我补到下午五六点都没弄完,天黑的早就没办法了,只能带回家去缝。”王晓霞很高兴:“我在这里呆了几年,周围住家户都认识我,经常拿衣服来照顾我的生意”。正说着,又一单生意来了,一名女孩子拿了件牛仔裤来缝补,这时王晓霞又低下头忙活了起来。
中午13时50分,忙完手中的活,王晓霞走向对面的小饭馆买饭,回来时手里还拿着一个装满热面汤的饮料瓶。“连喝带取暖。”王晓霞笑着说道。当天,兰州最高气温1℃。下午两三点以后,阳光温暖,送补衣服的顾客多了起来。晓霞说,自己每天8点钟到这里“上班”,晚上一般都是天黑看不见了才回去。回去后还要烧饭、洗衣服、照顾孩子,“整天坐在这里缝,赚得到钱吗?”记者问。“还好,比打短工强。我们没啥文化,不缝没法过日子啊。”瞬间她爽朗地一笑:“还好,儿子争气,成绩还是班上前几名。老师都夸他聪明呢。等把他培养出来了,我就可以歇歇喽!”谈到儿子,她淳朴粗糙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记者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