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惬意,是很多人对成都的印象。曹家巷所在的成都北部城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交通拥堵、设施陈旧、发展滞后。为此,成都市规划用5年时间改造这片区域,一场涉及广大北城居民的拆迁改造就此拉开序幕。2012年3月起,本台走基层记者朱兴建、白璐开始在成都曹家巷蹲点,从最初规划,到准备拆迁,再到动迁大会的召开,10个月,全程记录。那么,在曹家巷,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成 都 A2: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曹家巷的拆迁改造
(首发)【成 都 A2:走基层·曹家巷拆迁记】
本台记者 朱兴建 白璐 吴信鹏 范建峰 成都台
【正文】
【日记开头】
2002年我从老家来成都念大学,十年间,亲眼见证了成都的飞速发展,但和许多大城市一样,“危旧房棚户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座西部大都市。我们这次蹲点采访的曹家巷,是成都市“北改”工程的第一个项目,在这片198亩的区域内,住着3756户居民,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和家属。他们同意拆迁吗,他们的权益能得到保障吗?
【正文】2012年12月18日,对于曹家巷的居民们来说是个大日子,因为他们盼望了十多年的动迁大会终于召开了。
【同期】曹家巷居民 肖瑞芳(肖孃)
记者:生意不做了啊?
今天是不做了不做了。开会要紧,好不容易啊,国家对我们这么关心啊。
【正文】说话的叫肖孃,她在曹家巷里有一间经营多年的小卖部,虽然动迁大会的会场距离曹家巷就隔着两条街,可肖孃还是早早地关了铺子提前一个小时就往会场走。
【同期】曹家巷居民
记者:她看不见?
嗯,看不见。
记者:那也要去听去。
拆迁房子嘛,动员大会嘛,我的房子在那里。
记者:想听点什么,想知道?
想听我们残疾人有没有优惠。(笑)
【现场】动员搬迁大会现场热闹场景
(前面气球,彩带,人进场一组)
前头,前头,请我们入场的住户在我们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到指定地点就坐
【正文】虽然每户居民只能派一个代表参加动迁大会,可今天还是来了将近4000人,把会场塞的满满当当,进不来的干脆就站在外面看。这些住户对拆迁都有着怎样的诉求,他们居住了几十年的曹家巷又是个什么样子?故事还得从2012年3月,成都“北改”大幕正式拉开说起……
(标题2)房子老 午饭时间还有人排队洗漱
这里是成都市的北一环,一条弯弯的府南河,勾勒出天府之国的惬意,曹家巷就坐落在这里。这些红砖房是解放初成都市修的第一批楼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居民们亲手种下的小树苗,如今都快赶上房子高了,可房子却还是那些房子,一走进这里,时光仿佛倒退了几十年。
说话间已是上午11点,这边有居民已经开始准备做午饭了,可那边还有人排在水龙头前等着洗漱。
【现场】曹家巷 居民
都放冷了,加一下热水,放床底下都搁了一个小时了基本上,等他们一个小时。煮饭要一家一家弄,这家煮了那家再弄。
【正文】这里的居民们大都是一家人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单间里,三个家庭共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厨房,每一寸空间都塞得满满的,楼道里、房间内布满了“机关”。
【同期】曹家巷居民 杨冬梅
记者:哦,好黑啊。你帮我们开一下灯吧。
要注意到。(哎哟,记者被撞头)
【正文】(标题3)成本高 曾经打算改造但力不从心
曹家巷里的房子是华西集团、中建二局等国有或省属企业的公房,其中租给职工的部分只是每月象征性地收取几十块钱的租金。华西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武勇告诉我们,十年前,他们和所在地金牛区政府曾经打算改造曹家巷,可算下来30亿的改造资金让企业和政府力不从心。
【同期】华西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 董事长 武勇
因为这个地少,住户多,这个安置成本相对过高,很多投资商也好、开发商也好,看了以后最后回去算了账嘛,最后给我们回话,这个项目我们不做了,就是这样的。
【正文】(标题4)利不同 曹家巷“十年拆不动”
然而曹家巷“十年拆不动”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居民们出于各自利益而产生的诉求。
【现场】自由市场(要一点点过渡就行)
【正文】这里是位于曹家巷一街坊内的菜市场,也是成都市有名的平价菜市场,生意兴隆。68岁的向元琪,在曹家巷居住了30年。他告诉我们,对于改造,居民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
【同期】曹家巷居委会 原副主任 向元琪
一种就是像我们这种老住户,很迫切,尽快拆。第二种呢就是有房子的人。外面我有房子住,我就不着急,我呢每个月收入旱涝保收。
【正文】向元琪说的旱涝保收,指的就是这个菜市场带给部分住户的巨大利益。曹家巷的菜市场和其它菜市场不大一样,都是占用楼与楼之间的通道摆摊做生意,私搭乱建、破墙开店的现象很普遍,占了谁家的地盘,就得给谁交钱。
【同期】曹家巷居民叶玉贞
记者:这两个棚都是你搭的?
叶玉贞:嗯,就是这个棚棚嘛。
【正文】叶玉贞,曹家巷一街坊的住户,她在这里本没有住房,2000年离婚后,前夫把自己的公房拿给叶玉贞和儿子住。2002年下岗后,为了生活和供儿子读书,她在市场上搭了两个棚子卖醪糟,久而久之成了当地的一块招牌。如今的叶玉贞早已不卖醪糟了,而是靠两个棚子吃租金。
【同期】租户
记者:租的,一个月多少钱啊?
几大千哦。
记者:几千呢?
两千多。
【正文】这就是叶玉贞搭的两个棚子,别看只是几根竹竿、几块塑料布,可每个月却有不菲的收益。
【同期】曹家巷居民 叶玉贞
要赔我的话我就要你赔个门面,我这是个商铺晓得不。我这个醪糟也是一种历史文化,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提的上哦。我跟你讲老实话哦,我那个醪糟确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文】就这样,在众口难调的个人利益面前,曹家巷的改造不得不搁置下来,大部分居民对改造既望眼欲穿却又无能为力。
【同期】曹家巷居民 何希模
什么最高啊,人心是最高的,是不是。你上到峨眉山顶峰,还要到珠穆朗玛峰呢,对不对?
【正文】(标题5)自改委 居民自治协调利益关系
因此,当这次成都市北部城区改造工程再次触及曹家巷的时候,如何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好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拆迁问题,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始探索一种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模式——居民自治改造。换句话说就是“依靠群众去做群众工作,依靠多数群众去做少数群众的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今年3月由曹家巷65名楼栋长作为居民代表,投票选出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并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在居民内部,是协调复杂利益关系的群众组织,同时代表居民向政府、企业表达合理诉求。
【现场投票、唱票、计票】林宗英、关世伟、付大琼……
【正文】选举产生的13名自改委员都是曹家巷的居民,从自改委员的构成特点上看,各有所长,包含了曹家巷各行各业里的“能人”。谭昌辉,曹家巷二街坊居民,13名自改委成员中,有10位都和她一样一家几代人挤在十几个平方米到三十几个平方米的红砖房里,最能代表绝大多数百姓的诉求,同时她们也是为曹家巷改造常年上访的“专业户”,能言善辩、性格泼辣。何希模,自改委主任,当过建筑工人,做过建筑企业合同预算科的科长,懂行。徐恒,自改委副主任,退休前当了几十年老师,擅长写各种材料。还有此前采访过的向元琪,当过多年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善于做群众工作。
【同期】曹家巷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筹备小组负责人 余艳康
在接受调查的住户中,除3户不同意自改委成员候选人以外,其他住户均已签署自治改造委员会成员确认授权委托书,自治改造委员会候选人得到了片区绝大多数住户的承认。(鼓掌、授牌)
【口播】
十年拆不动的曹家巷如今要再次开始改造了,“自改委”到底能不能在改造中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还是仅仅只是一个“摆设”,曹家巷的改造能顺利的推进下去吗?请明天继续收看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曹家巷拆迁记:小巷里的音乐人家》。
(首发)【成 都 走基层·曹家巷拆迁记】小巷里的音乐人家【题图:为人民服务新观察】
本台记者 朱兴建 白璐 吴信鹏 范建峰 成都台
【导语】
继续今天的【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我们接着来关注成都曹家巷拆迁的故事。自治改造开始以后,自改委员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地搜集居民对拆迁改造的意见。那么,在曹家巷里到底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诉求呢?
【正文】
【日记开头】
曹家巷还有一个名字叫“危旧房棚户区”,因为说这里是城市,它是当之无愧的市中心,距离天府广场只有几公里,可当你走进这里,却怎么也感觉不到置身于一个西部大都市当中。
【现场】一组曹家巷的镜头(鸡,乡村感)
【正文】
徐恒,自改委副主任,他告诉我们,在曹家巷有一半以上的住户都是挤在十几个平方米的单间里,今天他就要去走访其中一位叫杨冬梅的居民。
【同期】曹家巷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 副主任 徐恒
就住在这里。
记者:在家里吗?
哦,在那里在那里。
记者:她在干什么?
杨冬梅啊。
徐老师好。
【正文】
初见杨冬梅,她正站在自家楼前污浊不堪的阴沟里掏渣滓。
【现场】
清洁工:你真的是吃了不知道饿啊(吃饱了撑的),我天天弄这个(垃圾),你就给我放到这个屋头,我天天挨骂啊。
杨冬梅:你看嘛,天然气。
清洁工:天天挨骂晓得不。弄这个有个规律嘛,我刚刚弄了你又给我摆在这。再那个的话,我给你那个起。你看我一天来三四道。
杨冬梅:是,你辛苦了,我说这没得法师傅。
清洁工:烦死了。
【正文】
埋怨杨冬梅的正是小区里的清洁工,杨冬梅掏阴沟的垃圾都要丢到垃圾池,这无形当中就给清洁工增加了工作量,所以清洁工每次见了杨冬梅几乎都没什么好气。
【现场】
清洁工:好久能拆了吗?
杨冬梅:不知道好久拆,拆了就对了嘛。大家都松活,问题是不拆。不拆大家都担心哈。
【正文】
因为这里还在使用旱厕和开放式阴沟,若不及时清理,遭罪的是街坊们自己。
【同期】曹家巷居民 杨冬梅
这个就是天然气管管,如果渣滓不勾(钩?)的话,等于把这个淹过了,它就锈烂了,锈烂了等于谁从这过,烟头朝这一丢,这就燃起一片火海。
【现场】杨冬梅洗手、进屋(一组镜头)
【正文】
杨冬梅是1980年嫁到曹家巷二街坊来的,老伴张兆云是四川省第三建筑公司的职工,两人结婚后便向单位申请了这间16平方米的公房。杨冬梅家给我们的感觉真的是太挤了,桌子挨着床,床又挨着柜子,连转个身都困难。
【同期】曹家巷居民 杨冬梅
记者:这一进来能转得开吗?
只有让,你让我,我让你,早上起来有时候都要漱口,你就只有错开,要不咋办呢。
【正文】
头几年这房子还勉强够住,可随着儿子张扬(杨?)年纪越来越大,房子越发成了一个大难题。
【同期】曹家巷居民 杨冬梅
记者:那儿子结婚呢?
结婚就在这挂了个帘子,他们就在那儿(住)。等于说她(孙女的)妈是个农村的,外面的租房子又贵,如果他要是找个条件好的,人家又不愿意。
【正文】
1997年,张杨就在这间16平方米的房里结了婚。糊了一下墙纸,贴上了喜字,挂上了婚纱照,再在房子中间拉上一道帘子,一间小小的婚房便布置好了。就这样杨冬梅老俩口又和儿子儿媳挤在一个房间里生活了三年,直到1999年老伴去世前,小两口也没敢要孩子,因为住不下。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拥挤的屋里却放着两台旧电脑,前面还各放着一支大大的麦克风。吃过午饭,杨冬梅习惯性地把自己挤进电脑前,拿起麦克风、戴上耳机,说是要唱首歌给我们听,原来,这是她空闲时最大的娱乐。
【现场】唱歌
房间朋友大家好,你好,玫瑰雪你好。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如果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你看好多人给我献花。我一看到姐姐的幸福面容我就开心。
大家都开心啊,祝大家都幸福快乐。
【正文】
杨冬梅一家酷爱音乐,儿子弹吉他、孙女儿拉小提琴、而她喜欢唱歌,嫌去KTV太贵,儿子特意为她买了二手电脑,教她在网络聊天室里唱,观众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这让杨冬梅很开心。虽说房子小,可杨冬梅说这已经是他们家最好过的时候了,因为去年他们以一年1800元的价格租了隔壁邻居的一间房,她和孙女一起住,儿子儿媳总算是有了一个独立的空间。
【同期】曹家巷居民 杨冬梅
记者:这还有一间,这是几个人住?
我跟我孙女两个住的。
记者:哦,你是这间,张晴月是这间
【正文】
张晴月是杨冬梅的孙女,今年8岁,在她的床头贴着一张7岁生日时画的画,画的是她理想中的家。
【同期】杨冬梅的孙女 张晴月
这个就是我理想中的房子,里面非常宽,然后外面颜色好温馨,外面还有几只蝴蝶。
记者:那里面有多大啊。
有这个房子的三五倍。
记者:为什么有三五倍那么大
因为如果大一点我就可以放自己的书柜,还有自己的房间
【正文】
张晴月的母亲是商场售货员,父亲张扬(杨?)在公司当保安,为了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2007年夫妻俩也曾想过攒钱买个二手房。为此,小晴月的父亲还在业余时间兼职卖起了棉花糖,当年弹吉他的那双手,现在弹起了棉花糖,这样他们一家的月收入能有4000块钱。
【同期】杨冬梅的儿子 张扬
(当时)一个是(觉得)那个(房子)平方小点,一个是那个钱也还是有点差(不够),当时媒体上也在说房价已经很高很高,以后会降下来,犹豫了一下,就犹豫了一天,然后房子就被别个买起走了。结果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房价就飞涨,晓得不。
【正文】
错过了那次机会之后,夫妻俩发现,自己的收入无论如何也追不上飞涨的房价,买房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望着儿子的苦涩的脸和一天天长大的孙女,63岁的杨冬梅萌发了改嫁的念头。
【同期】曹家巷居民 杨冬梅
如果是真的(返迁安置)一套二(两室一厅)更好,如果真的是一套一(一室一厅)就窄了。不好住,你去租房子又不好租。但是我说没关系,一套一就一套一,如果我有退休金,找个老伴,他有房子我就有房子住了。(杨冬梅笑)
【正文】
从杨冬梅家出来的路上,徐恒告诉我们,杨冬梅是最容易做工作的,因为她迫切希望改造,只要能改,怎么都行。(2012年3月拍摄)
(2012年4月拍摄)
这时,我们突然得到消息,另一路自改委员被群众围住了,而且大家情绪很激动。
【现场】曹家巷一街坊住户围着自改委副主任向元琪反映情况
这个叫啥子改造,这就不叫改造,就是个面子工程。
(首发)【成 都 走基层】明天请继续关注曹家巷拆迁记【题图:为人民服务新观察】
【口播】
什么事点着了火药桶?情绪激动的群众会做出怎样的举动?曹家巷改造的第一步能推进吗?明天请继续关注《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曹家巷拆迁记之举步维艰的摸底》。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