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村贫困户集体“入股”搞养殖
黄峪乡是兰州市七里河区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而鲁家村是整个黄峪乡后山地区最远,也是人员居住最分散的一个村。由于鲁家村地理位置偏僻、群众缺乏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从而导致该村产业调整缓慢。近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村里办起了小尾寒羊的养殖场,并引进了100多只小尾寒羊,90多户村民集体养羊年底分红,养殖业正给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带来新的希望。
最近,记者驱车来到黄峪乡鲁家村。从兰州市到村里单程需要30公里,沿着连绵起伏的山丘盘山而上,行至半山腰记者看到,上山的路就像一条飘带缠绕在山间,若隐若现。四周陡峭的山坡上,像鞋底一样窄的坡地一台一台爬到了山梁上。随行的黄峪乡“联扶”办主任鲁文红介绍说,由于这里山大沟深,山势陡峭,黄土只有十几公分厚,下边都是沙石和岩层,所以无法修成水平梯田,是典型的“三跑田”。农民只能就山势将耕地稍加平整,以免在种地的时候滚下山坡,耕地十分紧张。这里的农民大都种着小麦、胡麻和百合,加上山边和路边疯长的野草,整个山面被绿色包围,自然风景很美。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今年雨水太多,百合苗已经由绿变黄了。鲁主任说,鲁家村一些村民因为条件太艰苦,几年前奔着大通河的水移民到了秦王川。
从山梁向下望去,有几间新建的厂房,鲁主任指着这块地说,这是鲁家村的希望,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这里刚刚建起了养殖小区。
走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下坡路,记者一行才到了鲁家村。虽然这里大多数农民将土坯房翻建成了砖瓦房,尤其是近年来在七里河区就业局的帮扶下,为村里通自来水、铺村道,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和出行难的问题,但还是难掩村子的贫穷与萧条。
鲁家村全村262户农户中贫困户就有197户,2011年人均纯收入1614元。村民王坤林由于妻子常年有病,一年仅有的一点收入全用在了看病吃药上,单身汉张自胜放羊时,由于意外受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干重活,成为了五保户,陈学华家住的还是破烂的土坯房。在这次七里河区开展的“进村组联系帮扶、转作风为民解困”行动中,有92户这样的村民被列入了帮扶对象。
在村支书家里,60岁的老支书鲁文虎打开了话匣子。鲁家村的贫穷由来已久,以前村民以种植小麦为主,由于海拔高,小麦产量很低,亩产只有百十来斤,农民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从青海引进了名叫“麻棒子”品种的洋芋,产量出奇的高,亩产在2000斤以上,一下子解决了农民吃饱肚子的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的种植还很传统,几乎看不见目前推行的地膜种植等技术。老支书说,试种过,但是失败了。1995年,当地引进地膜玉米,种上后虽然产量能提高到500斤,但是地里的野草也疯长,野草穿过薄地膜,由于遭遇草荒后农民再也不敢用地膜种庄稼了。如今,当地主导产业百合受连作影响,产量急剧下降,村民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今年年初,七里河区人大、就业局、妇联、工会等“双联”帮扶单位调研认为,制约鲁家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地理位置偏僻,群众缺乏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产业调整缓慢。随后,鲁家村致富“良方”开出来了:依托当地饲草优势,发展小尾寒羊养殖,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帮扶单位和干部纷纷捐款,给村里选定的92户帮扶对象每家捐款2000元,用于购买小尾寒羊。黄峪乡党委提议建养殖小区,集中饲养,年底分红,大家一致同意。很快,鲁家村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记者在养殖场看到,一片平地上拔地而起的几间大厂房非常气派,养殖场按不同功能划分为存储区,养殖区等。体形健壮的羊儿们看见有人来,都把头藏起来,把屁股对着大家。“呵呵,恰巧留给我观赏大尾巴的机会。”
据介绍,现在有92家贫困户将羊交到养殖场,为了解决草料问题,村民自发种了100多亩苜蓿。现在村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有人专门喂草,有人专门清洁养圈,有人专门进行饲料的调配,非常科学合理。“前不久帮扶干部分给我两只养,听说这个品种的羊虽然经济效益好,但自己要操心还怕养不好,所以就交给养殖场,就算自己入股了,希望年底给变成四只羊。”村民张自胜乐呵呵地说。
正在养殖场忙活的老王告诉记者,物到稀少方为贵。这种羊具有繁殖力高、成熟早、肉质好、风味独特等优良特性,而且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在饲养方式上更加适合兰州及周边地区半干旱的气候条件,这是兰州地区畜牧业产业化优势,也是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之一。谈话中,老王俨然一个养殖专家的模样,对养羊的方法和技巧老王心里有数。他说,饲养一只种母羊,在十个月中,去掉总投入,可得现金几百元呢,还净赚一只母羊,其实呢,种母羊在后五个月中已经怀孕三个月左右,她也在增值吧。以上所算,也就是老百姓很笼统的说话,养一只母羊一年可赚一千多元的道理,每只羊所产粪和毛,也在40元左右。每只羊的防疫费也就够啦。这完全按圈养所算,若有草场进行放牧,效益会更高,现在这批羊已成为鲁家村脱贫致富的新机遇。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