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先有盐场堡,后有兰州城”,然而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背靠徐家山的盐场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人们遗忘在记忆的最深处。曾几何时,人们一提到盐场堡就会把它和“城市边缘地区”、“不起眼的小地方”、“凌乱的村落”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甘肃国际会展中心”、“甘肃大剧院”以及众多中高端小区的建成,有过辉煌也有过沉沦的盐场堡,也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辉,正成为黄河北这片地区上的“璀璨明珠”。
历史久远的盐场堡
盐场堡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背靠徐家山、临河而建,黄河环绕城堡南、东两面,地理位置绝佳,后有靠山、前有黄河成玉带环绕之势。盐场堡由来已久,当地人甚至有“先有盐场堡后有兰州城”的说法,据可靠史料记载:“盐场堡城墙建于明洪志十八年,主要用于军事防御。”距今已500多年。明代“盐场堡”北面石门沟和小沟内富孕盐卤,当地居民很早即熬制成盐在当地出售,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盐的交易场地,因此得名盐场堡。另一种说法是,据《西北地名》记载,元末明初,元军撤退屯兵,在盐场堡一带存储食盐,故而得名。在经大砂坪的出城公路修通以前,盐场堡作为兰州的卫城扼守兰州通向银川、包头方向的水陆交通,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故盐场堡长期以来就是兰州北岸重要的隘口、驿站。
白兰瓜诞生的地方
盐场堡的城墙、城楼是在上世纪60年代才被拆除的,在拆除以前,盐场堡城墙完整,布局严谨,南门“永定门”面向黄河为三层城楼,西门城楼上刻有“盐场堡”三个大字。环堡的几个城楼上建有“文昌宫”、“魁星阁”、“老子殿”等庙宇,从黄河对岸也就是现在的水车园、市民广场等地眺望盐场堡,在水之尽头,远山白云的烘托下,绿树掩映、城楼巍峨立于水天之间,好不壮观!这些我们已无缘看到,只能在一些老照片中回味当年的美景。盐场堡堡内道路严谨,有东街、西街、中街等成井字形分布,商铺林立、民居结构严谨,多为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较大的建筑有隍庙、文昌宫、关帝庙、祖师殿、龙王庙等以及一些私家家庙,整个城堡建造格局稳固协调、自成体系。因靠近黄河,土地肥沃,又有几座水车从黄河提灌浇地,堡外阡陌纵横,果园、田地连绵数里,盛产水果、蔬菜。闻名天下的兰州白兰瓜最早就是在盐场堡试种成功的。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访兰州时,将带来的瓜子赠其同学、时为甘肃省建设厅长的张心一,后张心一组织有关人员在盐场堡等地试种成功,逐渐推广,时称瓜名为“华莱士”。1952年10月邓宝珊将军提议经兰州各界人士商定改名为“白兰瓜”。
辉煌与沉沦并存的盐场堡
“1958年,我随父母从河南老家来到盐场堡,那一年我才13岁,第二年就进入了兽医研究所工作,现在我还记得刚进单位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同事们都开玩笑称呼我‘小伙计’。”已经从一个小丫头变成了68岁老太太的温奶奶,见证了近半个多世纪来盐场堡的变迁。
在她看来,虽然只有一条连结庙滩子的盐场路可以让这里的人们通往兰州城,但盐场堡也曾有过它的辉煌,盐场路两边商铺林立,有城隍庙、有戏台,平时总是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然而,由于当时的盐场路没有设计下水管道,只能在路的两边挖一条沟来排水,慢慢地随着污水,生活垃圾的不断填倒,昔日辉煌的盐场路渐渐变成了一条满目疮痍的烂路。
路的好坏似乎也印证了盐场堡的兴衰,由于当时人们主要依靠烧煤烧炭生活,所以路坏了,人们只能用煤渣简单铺垫,结果人们出行尤为不便,特别是夏天更是尘土飞扬。路烂了,商铺少了,公交车却没有,人们只能走到庙滩子去购买日用品。交通不便利,生活必需品缺少,再加上以农业为主,这里便渐渐开始被人们所遗忘。
今日的盐场堡再次焕发青春
直到近年来,随着兰州市实施南伸北拓东展西延城市发展战略以来,很多人发现与主城区一河之隔的盐场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时,人们才又逐渐开始关注这里,而盐场堡土地缩小、居民的居住条件与兰州市的城市发展极不相称也使得这里成为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区域。并且随着甘肃会展中心、甘肃大剧院、电力调度中心等大型项目落户在盐场堡,古老的盐场堡又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变化。
而对于居住在这里的很多人来说,如今盐场堡带给他们最大的变化还在于身份的转变,以前这些人都是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农民,住着平房,干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如今却搬进了阳光明亮的高楼大厦,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医疗、养老、失业、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对于这种转变,温大妈诙谐地说:“以前他们羡慕我们挣钱多,羡慕我们住得好,现在可翻过来了,该我们羡慕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