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舆论的呼吁与倒逼下,各级政府“三公经费”陆续公布,虽然有公布的过于笼统缺乏细节等问题存在,但毕竟是透明化的一个开始。然而,广州农业局竟然搞出两个版本内外有别的“三公”数据来,让感到愤怒的公众心都凉了一大截。试问,对内对外公布的“三公经费”竟然相差整整一倍多,如此悬殊的数据难道不是明摆着糊弄公众吗?如果公开“三公经费”连真实都做不到,而是可以随意美化随意更改,那公开“三公经费”还有什么意义?
诚如有评论所指出,如果公职人员请人吃饭的账单支出都能在网上查到,那么公款吃喝的唯一下场就是引咎辞职。现在之所以“表哥”、“房叔”、“车爷”辈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公共信息不公开让贪腐之辈可以胡作非为。面对研究机构公开人均行政开支的申请,央行等国家机关居然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面对公开疑似贪腐官员个人工资的申请,竟然全部都是拒绝——政府信息公开的承诺,阳光工资的宣传,顿时都变得十分可疑。与之相比,公开“三公经费”因为不直接涉及具体个人利益而阻力相对较小,可谁曾想竟然也是两本账。
广州农业局解释称“三公经费”数据相差一倍多的原因是两次统计的口径不同,网上公布的数据不包括下属各单位的执法用车、动物防疫、农产品安全检测等其他业务用车经费支出。可是,网上公开的数据明明是包括市农业局和12个直属单位共13个单位的,为何要单独将作为下属单位开支最大头的“其他业务用车经费支出”剔除掉?是认为这些与“三公”无关吗?可是,在给市人大的材料里为何又要将此囊括到“三公”里呢?
显然,真正的原因不是所谓“统计口径不同”,而是因为部分利益的需要:对公众公开的“三公”数据,自然是越小越好,所有可以排除掉的尽数排除掉;而对人大报告的“三公”数据,因为直接关系到下年度的部门预算,自然就越多越好,于是能囊括的尽量囊括——难道不是这样吗?“三公经费”内外两本账,说白了就是政府机关带头弄虚作假,为了部门私利应付上级、敷衍公众。
如果行政机关有权对“三公经费”随便定义,以“统计口径不同”的名义随意调整数据大小,为了部门利益给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数据,那么公开“三公经费”势必沦为数字游戏。不仅广州市农业局应该对“三公经费”给出一个说法,相关部门也应该就此展开调查,看是否存在信息公开方面对公众恶意的欺骗;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警惕:“三公经费”内外两本账真的只是个案吗?会否很多政府机构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尚未被曝光呢?这种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三公经费”不应只是公开了事,还应建立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邓海燕)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