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武大博士疑似“捐精死”的新闻令人莫名诧异,接着一石激起千层浪,记者亲自体验捐精过程,为公众揭开了捐精的神秘面纱。近日,“捐精”这个话题,引发众多网友关注。网络上又出现大量“自助捐精”群,捐精者自称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使求精者受孕。业内人士称,捐精者更多是想“免费找刺激”。(9月17日《新京报》)
所谓自助捐精,就是捐精者直接和求精女性发生性行为,使后者受孕。这样的场景极具情色氛围,但这显然不是一个香艳的话题。细细分析起来,我不由得同情起这些求子心切的夫妻。他们为何选择这条隐秘的战线?或许是为了免于被旁人的指摘,或者是囊中羞涩,难以承担大型医院的无尽等待与高昂费用。他们大可以选择领养义子,却终究还是跨不过“孩子是自己的好”这一传统的社会伦理门槛。
自由选择是人的天然权利,不必将自助捐精中的可能存在的泛情色问题放大,但有必要期望制度之善、政策之悯能够体量不孕不育家庭的辛酸与无奈,规避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私自捐精这种貌似守法,实则违法的行事方法,实际上是对问题的回避。不孕不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然而传统的偏见视其为伦理污点,消除某些不科学的认知,还不育不孕家庭一个尊严,让他们能够走出阴霾,走向阳光,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