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地区胜金店墓地出土的人腿假肢,经过严谨的科学考证,被证实是距今约2300多年前的人类假肢。它比此前公认的世界最早的人类假肢——罗马卡普假腿早了数百年。
胜金店墓地位于吐鲁番市胜金店村南郊,西距吐鲁番市40公里。2007年10月,在得到新疆文物局的授权许可后,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专业人员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共发掘墓葬31座,出土了一批包括人腿假肢在内的众多重要文物。
出土假肢的2号墓位于整个墓地中部偏东。去掉篷盖物,找到墓口,挖掘竖穴中填充的沙土草屑,到80厘米深处时陆续见到木梁、偏室口和竖穴底部人骨架。墓穴共葬两人,较早葬入者位于偏室内,头向西北,面向上,仰身屈肢,是一中年男性,头骨破碎,左下肢内有病变——股骨、胫骨、腓骨、膑骨由于骨质增生,长在了一起,不能活动。
假肢用复合材料制作,主体用一块厚榆木板(不能完全确定,疑似桦木)加工而成,通高90.2厘米。上半部为固定板,长52厘米,刚好是使用者股骨的长度。顶端中间竖排两个圆孔,两侧各有7枚穿孔,孔中还残存皮绳,用以捆绑在大腿上。假肢中间是连杆,圆柱形,直径3.6厘米。连杆和固定板之间缠三圈用于加固的皮条,并用另一根皮条串联,以避免松动滑脱。
吐鲁番地区具有悠久的木器加工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早就掌握了砍削、钻孔、雕刻、榫头卯眼、打磨、拼接等技术,用多种材料制作假肢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难题。到目前为止,这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件此类器物,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个奇迹。
在城市,对于农民工群体,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们的辛勤劳作,而他们的业余生活呢?近日,一项调查表明,80%的农民工业余生活就是睡觉和闲聊,不是不想有业余文化活动,而是有心无力,如何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成为新的课题。
“我喜欢业余时间看看书,但工地离图书馆太远,过去不方便。现在,有了农民工书屋,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么热的天,在有风扇的图书室里看会儿书,别提多享受了。”建筑工人王文新说道。
据潍坊市奎文区文化旅游新闻局局长赵吉昌介绍,奎文区结合农民工较多的实际情况,投入75万元在全区建成了14处农民工流动书屋,并在已建成的39处农家书屋增加了“农民工流动书屋”功能,使得全区农民工在十分钟内就能步行到书屋,读到想读的书。
潍坊市奎文区政府在文化下乡工作中的一个创新,就是首次将文化下乡的服务目标对准了当地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和城市财富的创造者,应当成为文化的共享者,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孙俐君表示,“我们调查发现,相对城区居民而言,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单调,对图书阅览的需求反而比较大。”
农民工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借书、还书。针对这种需求,奎文区专门成立了由8辆满载各种书籍、配备齐全的面包车组成的农民工流动书屋专号,让书屋真正“动”了起来,把农民工喜欢的图书送到建筑工地、企业现场,送到农民工手中。
赵吉昌说:“农民工流动书屋这一服务方式改变了传统书屋‘守株待兔’的借阅形式,而是由政府联系辖区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单位,与其主要负责人签订图书借阅担保协议后,将其作为相对固定的服务点,由农民工流动书屋专号定期运送图书到工地现场。”
在奎文区梨园街道的建筑工地上,38岁的小区绿化人员马伟娟正在农民工流动书屋专号挑选书籍。记者看到,选好书后,农民工只需要出示身份证,由工作人员做好借阅登记即可将书拿走。工作人员王霞告诉记者,农民工流动书屋专号每10天来一次,开放时间为14点至16点半。“今天来的人不算多,一个多小时借了20多本。”
马伟娟告诉记者:“在农民工流动书屋专号这里,不仅可以借到书,还可以询问子女上学、户籍管理、计生管理、社区服务等我们关心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不少烦恼。”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徐向红表示:“潍坊的农民工书屋有两层价值:一是到现场为农民送书,可以在知识方面有一个提供;二是提供方式本身能够给农民工以鼓舞和鞭策,体现对农民工辛勤付出的肯定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