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天宫”经典镜头全分解

时间:2012-06-18 23:58来源:新华社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以自动交会对接的方式成功“牵手”,中国航天员的太空足印第一次从飞船延伸到了在轨飞行的航天器中。

    一、万里追寻

    【镜头】11时47分,已经在轨运行了26圈的神舟九号飞船平稳飞抵天宫一号身后,二者相距约52公里。

 

6月18日,神九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视频截图)。


    此前的30多个小时内,飞船在地面的监视与控制下展开了太阳帆板和中继天线,实施了4次远距离导引控制,进行了在轨测试,随后踏上自动控制的追寻之路。
    而它所追寻的目标——天宫一号,已正常在轨运行262天,绕地球飞行了4134圈。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今,天宫一号正运行在平均高度343公里的预定交会对接轨道上。
    4次自我修正后,神舟八号飞船进入5公里停泊点。
    大屏幕上,神舟九号向天宫一号缓缓靠近,划出一条红色的飞行轨迹。此时,返回舱内,身着白色航天服的三名航天员密切监视着飞行器的状态。
    景海鹏向飞船发出手控指令:对飞船上的手动控制设备加电,设置交会对接状态。
    这是他的第二次太空之旅。4年前的深秋,他与翟志刚、刘伯明一同搭乘神舟七号飞船飞入太空并突破了出舱技术。这一次,他将与刘旺、刘洋一起,实施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在进行手控交会对接之前,飞船与天宫首先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与7个月前的对接不同,这一次,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为自动对接提供备份。一旦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航天员将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
    大屏幕显示着从天宫一号摄像头传回的画面。飞船与天宫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实时捕捉的画面十分清晰。但是,阳照区对测量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对地面控制的及时性和应急能力也是一种严峻考验。
    5公里、400米、140米、30米……
    太空中的两位舞者在曼妙的舞动中逐渐接近,每一次短暂的停驻,都是为了确认情况、判断状态以保证平安会面。

    【解读】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的对接机构,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复杂的空间机构,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在神八飞行成功验证之后,神九和天宫一号将进一步对自动交会技术进行验证,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技术的成熟性。

二、牵手太空

    【镜头】30米,在茫茫太空中是如此微乎其微的一段路程;对于飞控中心大屏幕前屏息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段路紧张而漫长。





6月18日,神九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视频截图)。


    黄蓝亮色的信号在飞船与天宫之间闪烁,像天幕中的星星。
    图像切入飞船内。坐在最中间的刘旺全神贯注,表情严肃。自动交会对接并不意味着航天员可以轻松“观战”,他们要实时监视飞船仪表显示的情况,时刻准备在紧急情况下启动手控对接方案。
    刘洋左手握着飞行手册,右手捧着黑色的摄像机,镜头对着前方——她将用影像记录着毕生难忘的一刻。
    14时07分,飞跃最后的30米,在太空中独自等待了215天的天宫一号终于迎来了神舟九号,对接环轻轻触碰。
    飞船启动主动对接钩,牢牢锁住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钩,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动作,对接面上6组12把对接锁紧紧扣在了一起。
    这时,3把捕获锁打开并内翻到原始位置,在天宫与神舟之间留出了直径80多厘米的连接通道:几个小时后,航天员将通过这条“小路”,首次进入天宫。
    刘旺用手杖触碰操纵面板,发送手控指令:关闭神舟九号交会对接相关设备。
    “对接机构锁紧完成!”14时14分,当扩音器里传来地面监控数据的确认报告,北京飞控中心指控大厅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组成密不可分的组合体,以优美的姿态飞翔在茫茫太空。
    这一刻,距离天宫“开门”还有不足3小时。

    【解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同神八与天宫的交会对接有不同之处。首先,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为自动交会对接提供重要备份手段;其次,从飞船到达400米停泊点到对接接触,全过程在阳照区内进行,进一步考核光学测量设备在光照条件下测量精度和抗光干扰能力;第三,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应用与试验。最后,与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增加了50多种应急交会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应急情况下实施自动对接的可靠性。

三、开启“天门”

    【镜头】天宫与神九顺利相接连为一体,3名航天员却还不能立刻进入“天宫”。

 

6月18日,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奔向天宫的第一步,是“换装”。
    乳白色的舱内航天服主要在飞船上升段、返回段及交会对接阶段穿着,一旦飞船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但是,要通过直径不到一米的对接通道进入天宫,要先把笨重的航天服换成轻便的工作服。
    依次进入轨道舱换为蓝色工作服的3名航天员,看上去特别灵活、轻松。在穿越了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之间的舱门后,航天员面前依然还有两道门:轨道舱前舱门和天宫一号的舱门。
    与之前的航天员出舱打开侧舱门不同,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使用前舱门。有了它,飞船与天宫之间才能顺利连通。
    而在打开每一道通往天宫的舱门之前,航天员都要进行舱门检漏、舱压平衡等操作以保证安全。
    屏幕上显示着蓝色身影工作的影像,画面不时小有晃动。等待略显漫长。
    在打开最后一道门——天宫一号舱门之前,景海鹏首先从工具箱中取出“钥匙”。这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钥匙,而是一把三四十厘米长的金属把手,相当于把一枚“螺母”套在舱门开门机构的“螺帽”上。
    来自天宫的光线照亮了屏幕,门开了。门后是一个中国人通往太空的全新世界。
    【解读】航天员中心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为了模拟运行260多天的天宫一号状况,地面训练中,模拟舱也关闭了260多天,以通过1:1模拟实验,让航天员掌握更多的开门技巧。与神舟七号开舱活动相比,天宫舱门两头都是密封舱,天宫与神舟之间的压力平衡,因而操作比较顺利。

 四、进驻“天宫”

    【镜头】像一尾灵活的蓝色小鱼,景海鹏以手撑地,“游”出了对接通道,出现在天宫一号中。

 

    6月18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天宫一号的首位访客看起来从容、轻松,他向摄像头地挥了挥右手。
    刘旺随后出现在画面中。景海鹏轻轻拽了一下队友,把刘旺拉到了身旁。
    “对接通道正常建立,天宫一号舱门打开,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任务正常实施!”潮水一般的掌声淹没了飞控大厅。
    随后,刘洋用手助力,一点一点“漂”进轨道舱,如同一枚轻盈的羽毛。刘旺在背后轻轻推了一下,把她送到了实验舱后部。
    全新的环境、宽阔的空间,让初次进驻“天宫”的3位航天员看起来十分兴奋。因为失去重力而要固定住双脚的航天员,互相扶持着转向摄像头,长期的共同训练,让三个人的配合如同家人一般默契。
    挥手。微笑。
    在厦门测控站上方,3位航天员第一次在中国的空间实验室留下了“全家福”。
    “天宫”生活就此开始。6天后进行的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将是对他们更大的考验。
    【解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入住天宫后,航天员将开展载人环境维护操作、在轨航天医学实验和更换维修性试验等工作。这对航天员是一种考验,对我国积累航天医学数据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新中国的第一】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平台“天宫一号”
  • 欢迎回家!天宫二号留给太空的珍贵瞬间
  • 再见,天宫二号丨空间实验室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我国正式进入空
  • 我是天宫二号,这是我的故事
  • 【天宫二号大事记】创造中国航天多个“首次”
  • 景海鹏:浩瀚太空见证忠诚(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