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不能为了确保财政收入而用“非税收入”等加重企业的负担,而是要更加坚持结构性减税,同时压缩“三公”消费等方面的支出。
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字显示,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9%,增幅同比回落20.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6%,增幅同比回落23.3个百分点。而今年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5%,增幅回落18.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长8.1%,增幅同比回落22.4个百分点,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增幅。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整个宏观经济依然处于下行的态势,二是今年确定的结构性减税的措施。
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导致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以第一大税种增值税为例,4月份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9.3%,这和整个经济增速是吻合的,而营业税、所得税的增速降低和房地产的现状以及企业经营状况也基本一致。再从结构性减税而言,今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进口以及稳定物价等方面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使得税收收入减少。
就此而言,前四个月财政收入增幅的显著回落,一方面说明在调结构和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财政收入高增长的拐点实际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在整个宏观经济,特别是国际经济处于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不应该对财政收入增速的降低大惊小怪,应该理性看待。
不过,在财政总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下滑的同时,另一个数字,即非税收入却出现了逆势的暴增。财政部的数字显示,4月份全国非税收入1346亿元,同比增加457亿元,增长51.4%。按照财政部的解释,这主要由于清缴上期石油特别收益金,和加强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管。
但是,这种增长不仅仅在中央层面,从一季度看,地方非税收入的增长也极为显著。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非税收入4118亿元,增长53.3%。其中,地方非税收入3472亿元,增长50.1%。
众所周知,非税收入作为“灵活性”非常强的收入来源,在整个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个中缘由的确耐人回味。
今年由于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暴降,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减税等大背景下,一些地方为了确保收入,要么通过所谓“查税”等手段,逼企业多缴税,要么在“非税收入”上做文章,通过种种的收费手段,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来企业的日子就不好过,地方政府如果再加剧企业的困境,将会从根本上影响整体经济复苏的步伐。
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而言,如果为了确保财政收入而加重企业的负担,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无论对于企业而言,还是对于宏观经济而言,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宏观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应该更加坚持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的负担,而不是相反。
当然,也要看到,各地方政府在保障房等民生支出方面的压力也不少,这些刚性的支出无疑也需要充足的资金,在“开源”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做好“节流”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特别是“三公”消费以及一些不必要的建设项目,应该还有相当大的压缩空间。(新京报社论)